特刊 | 人与人之间,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独木鸟


我们真的有区别吗?还是说只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有区别,所做之事和选择也就有所不同,于是才真有了区别?

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比喻,用物理类比爱情。

文中说:物理中有个概念叫 “弹性限度”:当某个物体的弹性形变超过了自身的弹性限度后,就无法恢复原状。相应的,爱情也有“弹性限度”。

这个例子很生动,但我看到也有这样的评论:“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学霸的恋爱观”?谈不谈恋爱、怎么谈恋爱、要不要继续谈恋爱都能用物理来分析?”

虽是吐槽的玩笑,却也代表了很多人对科学和书本的印象,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会不明觉厉,感到崇拜,或是不理解,以至于给群体贴上标签,产生与现实不符的幻觉。

比如我们常从一些人口中听到:“谁谁谁书读傻了”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又或者是知识崇拜: “那个人好厉害啊什么都知道”(很显然这些话都是禁不起推敲,但却有广泛的人群传播)。

一些具有群体代表性的角色也因此深入人心,如《生活大爆炸》中代表理科男的谢尔顿。以及各种职业标签和脸谱化的刻板印象,比如我此前所尝试的 “自由撰稿人”,当然,还有学生时代被人津津乐道的 985、211、双一流等名校头衔,这些名称被加到一个人身上时,我们对他的印象就很容易变成简单直接的判断,而这些却未必真实。

这种现象很常见,社会心理学中有整整好几个章节描述这种社会判断、刻板印象、以及偏见和歧视。其背后涉及到:二手信息带来的偏见、先入知识的图式如何影响人们判断,新信息如何映射到先前图式,认知视角、动机视角、以及归因模糊等方面。内容有许多,为避免冗长,本文并不对专业研究详细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查阅社会心理学相关著作,如《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

写这篇文章,是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为独木鸟的读者提供一个新视角,来讨论这个问题,去理解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人背后真实的生活和感受。

我们曾仰望的人,他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同,很多不明觉厉的事,一旦上手之后,都会让人恍然,人生的拓展性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千万不要被刻板印象所限制。一旦意识到这点,或许就能通过突破自我认知,解开自身潜力的封印

以上,是为序。

注:本文为独木鸟深度阅读特刊,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内容篇幅略长,约1万4千字,想要轻阅读的小伙伴,不要误点了。

1. 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不会懂得我们的痛苦

2017年,我在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念大三,当时打算考研北大心理学。

那年10月的一个晚上,我收到一个好久不见的老同学发来的消息,那时她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做交换生,学的心理学,想听听我对这个领域的看法。

她问我喜欢心理学的什么,就这样一个话题,我们隔着大半个地球,七小时时差,说了许多,一直聊到凌晨一点。

期间有谈起中学往事,我说:”高中时,你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

“啊?”

“你猜会是哪一句?”

“你好聪明啊。”

“你怎么知道我记得的是这一句,不过,当时你不是这样说的。”

“我记忆浓缩出来的就是这一句啊。”

“你当时说的是:小超,像你这样聪明的人,是不会懂得我们的痛苦的。

“哈哈哈哈哈哈,那肯定是在学数学或物理时。” 她在地球另一边敲下了这样两行话,”不过心理学说了,忘不掉的记忆,就会对你起作用。

忽然有些恍惚,时光两侧,当我们再次说起高中时这样的事时,只会莞尔一笑,当作茶余饭后的小插曲,可同样的一句话,回到高中那年,却曾是我们深深的烙印。

如今她在曼大交换结束,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深造,继续学心理学,而我跨考北大未果,便先一步迈入社会,靠手中的笔,继续追求自己理想的未来。

一路走到如今,我越发谦卑,知道自己的一切源于付出而非聪明,她也足以闪亮自信,体验过他人口中的优秀,所以也不会再有以”聪明”为标签的断言。

但被标签和断言所束缚的人依旧存在。“你不够聪明。”“你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女生就是学不好数学和物理。” 类似的话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层出不穷,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许多人的一生。

聪明和愚钝,天赋和平庸,当这样的词被武断地用来形容一个独特的个体,信念被重塑,心理学上的自我证实偏差便逐渐形成

人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标签的印证循环中:优生常常对自己的期待更高,觉得自己既然聪明,就不能轻易落后被人耻笑,于是付出更多努力,赢得一次又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成绩不那么理想的人,则容易陷入自卑和失落的循环。

但我们真的有区别吗,还是说只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有区别,所做之事和选择也就有所不同,于是才真有了区别?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说:”伟大的友谊不真也不假,就如世上一切东西一样,你信它是真,它就真下去,你疑它是假,它就是假的。”

这样由相信而带来力量的人生哲学,在文艺作品中比比皆是: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说:”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整个宇宙都会帮你实现它。” 电影《岁月神偷》中也有类似的话:”做人,就要信。” 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克里斯朵夫正是因为相信自己的人生不会庸俗如众人,才能从堕落颓废中爬起。

我提到这些,不是想宣扬”以爱发电,用信仰照明”,我真正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才有我们如今的一切

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也提到了虚构的力量,大致国家、货币、小到公司、品牌,这些也都是我们的虚构和相信,但它们却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回到我们平凡而渺小的个体:若我们相信自己愚钝,就会真的变愚钝,相信生活难以改变,生活就真能单调到几十年如一日转瞬即逝,我们越相信别人聪明,就越会寻找证据去证明,越是给他人以光环,就越会觉得高不可攀。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你其实也知道,并不是。

既然是由相信所创造的这个世界,那我们只要改变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就能改变一切。之后我会详细以自身过往的真实经历来说明这点。

本节最后,附上我大二在台湾交流时,曾就学习这个话题写的一篇古文,有兴趣的人可滑动阅读,权且当作阅读间隙的调剂好了。

《分数论》

适时,正值期末考,常一人呼,百人叫,千人同哀。

分数,真乃学生之根也。

私以为,唯重分数者,才恒亡,视分数为无物者,十之八九智亡,另外十之一二,必人间翘楚,龙凤之流。

但人分三六九等,绝非天定,因果有应,分不自来。

某人自幼分高,汲汲名利,后多有父母推手,上有祖先高堂,考差者,大逆不道,考好者,下次必须更好。

分低跪地,鸡毛掸子,木条扫帚,巴掌禁闭,十八般武艺,如刑部供犯,屈打责罚而至化境。人因此无感无爱无恨目呆,握笔即成文章,四平八方,有板有眼,但无性灵,全无格调,机器如是也。

此等人物,虽唯唯诺诺,外看泯然众人,笨鸟先飞以苦其心志,终成高分者。

然有另类人,游戏人生,整日貌似逍遥,谈笑鸿儒,轻描淡写,琴棋书画略通,更令人悲愤者,其却能分高,众人惊羡,公亦以此自矜。

此类人,常生而华贵,自幼私塾,长辈重教,凡人无比较之理。人只羡其厅堂光芒,却不观其凿壁偷光,人只见其表面之乐,却不闻幕后之哀,此乃可叹。

归本溯源,分自小学第一考便成,有喜有忧。

考好者被赞,乐在其中,信心满满而归,考差者被批,灰头土脸,垂头丧气而返。乐者思其乐,重学,悲者念其悲,拒学。

乐者长辈以子为荣,悲者父母视子为耻,荣者鼓励乐者,悲者训斥悲者;乐者尝其甜,觉自身使命,投入于内;悲者食其苦,自暴其身,游荡于外。遂乐者分更高,悲者分更低。乐愈乐,悲愈悲,因果循环,积重难返,便成三六九等。

追究以上,非二人天资,实乃天运不公也。如此看来,难道分数非人力可逆,全凭天意?

非也,汝若以此为名,觉命运自哀,岂非坠落哀者之圈?人定胜天非戏言,夸父尚能逐日,精卫衔枝可填海,愚公日度尙移山,吾辈又岂甘人下?

余常观学问二字,非难于上青天,实则一路前行,如爬山,虽路远,却可登。

学一科为一山,山有路口众,岔路逆行,豺狼当道,荆棘血泪,常见人于考前突醒,奋勇狂冲,伤痕累累,入岔路,见豺狼,荆棘绕骨,乃至坠落崖下,偶有侥幸者,乐不过三日,一山更比一山高,神不自佑,此番无幸。

然慢行平日者,步伐稳健,他人旁侧歇,孤身一人上,无声无息,岔路绕过,豺狼未觉,荆棘轻手拂过,蔷薇一朵落,日久熟络,转圈而返,山中大小事,点滴脑中藏,遂逢考而上,轻车熟路,如闲庭信步,且听风吟,早早登顶回望而笑,众人愕然。

是此,汝尙不自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分数高者,无可自矜,分低者,更应自觉,如卖油翁言:无他,唯手熟尔。

今考完一山心不在,遂扔书作此文,才疏学浅,嬉笑而过,文言不精,见笑大方。

私以为白话烂者众,文言观者少,然内藏久思,诸君品后该有所获,余得一二知己即感欣慰,速为当代众人路,慢却寂寂无人走,今日慢作此文,也算一快事,日后不知何时才有,明年再读已非今人。

而明日分成过往,要分数论又有何用?念此甚悲。

谨以此文,敬时光过往。

2016年1月13日夜

2. 未知的逼格,只不过虚假的威慑薄纸一张

小时候,我常觉得书中或电视里的世界和现实完全不同,只因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小的农村,成长在四线小县城,家庭也不富裕。

那时就连看《家有儿女》和《快乐星球》都觉得像在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能住在高楼之间,房里居然还有电脑,更别提那些青春偶像剧里动不动就出现各种光鲜亮丽的跑车、高楼大厦富丽堂皇。

那时我以为所有书上的铅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所写,以为别人口中万里挑一能考上顶尖名校的人,都是神的孩子;看到学校公布栏上那些竞赛的获奖名单,光是“奥林匹克竞赛”那几个字就觉得高不可攀,市级荣誉都能让我崇拜得不得了。

那时候,我以为去到远方的人都是英雄,北上广深这种城市多么遥远啊,要是去到国外,更是人们口里的传说,一定过着难以想象的光鲜亮丽的生活。

自己未能做到的事,难以触碰的生活,勾起无限的想象,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网,将我囚在低处,习惯了仰望

直到后来,走过这些路我才知道:未知的逼格只是虚假的威慑,薄纸一张。

小学六年级时,用邮箱投稿,我写的文章也印成了铅字,发表在了《小溪流》杂志上,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稿费支票。 于是他们叫我小作家,被鼓励的我第一次有了成为一名作家的理想。

可这哪是什么天赋,当时写文好的同学多着去了,我只不过好奇地试着把得意的习作,发了一份邮件给杂志社而已,我从此意识到,文字成为铅字没有那么了不起,阅读时也多了反省和思考。

初二时,我第一次拿到青少年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市级奖项,名字也登上了学校通告栏,说来很酷,但其实根本不难,用zinemaker做本电子杂志很简单,再自学一些有意思的软件做做设计,试一试,当做游戏就好。哪怕只是做个ppt,稍微写点原创内容,在市级赛的中学组就可能获奖,只不过如果没有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有后续。

初中毕业后,我想离开这个小县城,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于是去参加长沙四大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考长郡失败、考师大附中失败,考雅礼通过可惜也不是重点班。总之,失败了许多次,最后好不容易才上了明德的黄兴班(还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更惨的是,才读一年,就在分班考试被刷下。

当时的失望沮丧还有曲折,旁人自然不会知晓(我也不愿宣扬),所以他们只会看到我还没毕业就被省城的重点高中录取,不要交学费,每个月学校还发生活费,甚至交通费都可以报销,中考也拿了满A,觉得我是一帆风顺的学霸。但其实如果他们愿意多刷题,多去尝试,去考那么多次,输了也别放弃,这事绝非高不可攀

高一时,我用BASIC语言(一种直译式的程序设计语言)拿到了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奥林匹克竞赛)的省级三等奖,这样说起来好像挺厉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电脑课上,老师问谁想参加这个比赛,没有一个人吭声,只有我拉着同桌一起去老师办公室私聊,然后从零开始学,国庆七天没有放一天假,连期中考试都缺考去参加集训,每天晚自习都在电脑教室,别的同学就寝一两个钟头后,我才疲倦的离开电脑室,蹑手蹑脚回到宿舍睡觉。最后才拿个省三,只有虚的荣誉,没有实际的加分,更没保送,其他人一同练习一块培训,却有保送清华的学长,还有北大降分30的学姐,在他们面前,我只觉得自己是个渣渣,用班主任的话来说就是:那么多学习时间打水漂,竞赛又没拿到理想成绩,刷落重点班咎由自取。

最后,我的高考,在当年湖南19万的理科考生中,排在全省三千名左右,被东南大学录取,来到远离家乡的南京。虽然考上了一所985、211的名牌大学,别人看来很顺利,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个结果只是因为被刷落重点班的不甘所带来的倔强,又在高二那年邂逅湖南省图书馆,开始了广泛的阅读,靠着那奇妙的精神力量支撑起了废寝忘食的题海,好不容易才走到这一步,这样的状态可遇不可求,和那些从小到大都顶尖,一路顺风顺水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没得比。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更宽松的条件,我开始各种尝试,本来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在路上一直走,不断尝试,慢慢的便在别人眼中有了光环,在他们眼中:

大学期间,我三次拿到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校级奖项,两次江苏省级奖项,以及两次国家级奖项,课外研学SRTP学分排院系前10%,社会实践分排前5%;拿到学校赴台湾交流学习半年的名额,还连续做了多年公益,在几十所高中演讲过、三年暑期赴乡间支教,三年作为夏令营辅导员和讲师,在台湾交流时辅导弱势儿童,优秀志愿者的证书拿了一堆;写的文章从军训时的甲午征文二等奖,一直到大学毕业时拿到的人文讲座论文一等奖,写在qq空间的文都有人出稿费来买,大三时就收到求学杂志社的聘书,同时还是东南风文学社社长……

将这些事这般罗列,再把荣誉证书摆一部分出来,肯定也会有人不明觉厉,感觉自己难以做到。但之所以他们会有这种想法,只是因为陌生和距离:一些事情没有做自然没有后续,可一旦着手去尝试了,路就会一条一条展开,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是如此,多数事情都谈不上特别大难度,人们的差异其实只是选择和认知不同而已

上述事项中,任何一件单独拎出来,一点点拆分成细节,都并非高不可攀的难度,之所以能做到,不过是因为我常常只要有一时兴起的念头,便愿意尝试,不在乎会不会失败,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做的尝试多了,赢的机会自然也多

比如那些和计算机相关的比赛,从青少年计算机设计大赛,到NOIP,再到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我初中拿市级奖、高中拿省级奖,大学连续两年拿到国家级的奖,就真的是计算机大神了吗,并不是。

2015年我大一,那是我第一次被选上去参加国家级的决赛,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几千块机票钱都是学校出的。当时我有点小激动,但却也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在日记里,我这样写到:

“这是我第一次去成都,九百多公里的飞翔没有想象中激动,机翼两侧的云,云下是深深的群山,蓝色像海,路如浪花。

回来时的深夜航班,我看到窗外飘过的圆月,除此之外,黑乎乎一片,轰鸣中,偷偷戴着耳机听歌,然后闭眼想了很多,到站后,零点三十的黄花机场,空荡荡的大厅,困倦中瞥了一眼玻璃中的倒影,对我笑的那个身影,一如两年前抱着课外书笔挺站在104站台的他,一种宛若隔世的沧桑忽然蔓延来。

一直以来自己都只是个平凡的衰小孩,不是了不起的学霸,也不是通宵达旦的技术宅,更不是别人想象中的大神,伪装就像变色龙的外壳,因为弱小,所以学会改变与挣扎,当所有人都被我瞒过,转过身,才发现镜子中那人已经戴上了光环。

这次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就是如此,从校赛推到省赛再到独自一人组队成为代表学校参加国赛的队伍之一,他们以为我是技术大佬,但实际上呢?我的专业是机械工程,对电脑知识并不精通,这次来成都,听着其他同伴念叨讨论着高端的代码问题只不明觉厉,我所能依靠的只是初中时自己一时兴起接触的而如今已破产停更的zinemark2007,还有平时积累的写作、录音与用心,别人搞技术,我只会搞设计,他们都是一个团队,我却一直孤军奋战。

他们在搞代码,我在精炼文字简化成诗,他们在设计游戏,我在路灯下一遍又一遍为自己作品配音,他们在制作宣传视频,我在编辑素材设计结构,他们在调试完善,我在汇总制作……

这从来不是单方面碾压的虐菜过程,而是小树人从树林绕路推进冰封王座的崎岖故事,一不小心,就会被英雄动动手指杀掉,沦为炮灰。

有谁生来是英雄?

还记得上学期我用c++做了一个游戏《东大历险记》,在课堂上项目展示时赢得一片赞叹,在空间发布时还有北京的同学转载,她说:“看看我们的程序设计,再看看人家的。”然后还发了一个苦笑@了一些人。

当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很多人通过这个游戏以为我的计算机水平自然而然的比他们高,但实际上呢?一整个学期的算法设计课经常性上课没听懂,制作那个程序前一个星期还在网上找教程自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做一个有趣的东西!而眼看着项目期限只有一周,我才从零开始,学习c++教材,自学easyx,设计游戏思路,创作四十个游戏剧情,处理音乐与图片素材,然后写三千九百多行代码,调试完成。

整个制作过程只有两天,那两天里,中饭到三点才吃一杯八宝粥,晚上想思路兴奋到凌晨失眠,现在回想起来多么不敢置信,我深深的意识到事在人为,又想起高中时对我说事在人为的那人已从清华留学英国。

他们以为很难,不自己尝试就什么都不知道,去了解了才发现自己无知。其实只要稍微用心,思路正确,就可以做成许多事,人生从始至终都是如此。

即便回到今日,重读这篇日记,也依旧感触颇深,“事在人为”这四个字,在那么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后,依旧像当空的闪电,历历在目。

我毕业后去深圳,没有从事本专业的理工科相关工作,而是做了内容编辑和网站设计,上班的第一个月,因独自设计了公司急需的企业官网,提前转正,月薪上万。之后和一起做公益的朋友租了明亮宽敞的房子,打造了自己的独木鸟工作室,开始公众号更新,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做了许多有趣的尝试,再之后我选择离职,体验了曾梦寐以求的自由撰稿人的生活,去年7月,回家乡做公益夏令营,在演讲的12名讲师中,我是唯一不是清北研究生的人,但在后来的问卷反馈中却意外的看到了很多喜欢和鼓励。

一些自己觉得稀松平常的标签,到了别人那里,却变成了话题和谈资。如此看来,我毕业后的经历作为答卷,在他人眼中依旧存在光环。

被贴标签时,我很少有机会像这样展开解释。所以他人只看到我一个学工科的却能以自由撰稿人为生,在家里写几百个字就能换几百块钱稿费,从机械学院毕业却莫名其妙能找到做网站和互联网内容的工作,但他们不会知道我之前的积累和试错,也不知道自学这些时的难处,不会意识到自由撰稿背后也有很多烦恼。

外人能看到的光鲜亮丽,在真实的人生进程中其实只是极短的瞬间,大多数不被看到的日子,是那么平凡且普通,甚至充满失败和挫折,远不像他人所想的那样时刻轻盈充满成就,如同惊艳的彩虹(即便我很想这般)。

很多人也不知道我在大四那年,跨考北大心理学,将李文正图书馆里心理学领域的书几乎扫荡一空,结果考研失败,毕业后我先去北大深研院,断更了一切创作,在图书馆自学半年法律,却又以十几分距离无缘北大法学院复试。

这些失败,本来也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我很少主动提起。一是因为骄傲,无论何时跌倒,都不愿让人看到狼狈,一件事自己本应做到,却因为一些思绪的迷茫在那跌倒两次,这着实丢人,我不愿去说那个坑有多难,说什么考的毕竟是北大以此抬高自己,粉饰做得不好的地方。我更愿意将这些未成的经历独自咀嚼,一些尝试,自己愿意去做,做了便是,有收获即可,既然未成,又何必人尽皆知。

我并不特殊,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我认识的很多人也都是这样选的:他们内心倔强,报喜不报忧,在自己的世界静静前行,直到很久之后,故事才将他们的生活点缀出旁人眼中的惊艳来

你或许能通过我的文字看到我的存在,但还有无数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拼搏奋进,他们也有许许多多的闪光和成就,很多挫折和失败,只是没有像我这样写出来让你看到罢了。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与狗还大,可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其实没什么不同。

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号称金融界的乔布斯,他曾在《原则》中这样写道:

年轻时,我仰慕那些极为成功的人,觉得他们因为非凡而成功。当我认识这样的人后,我发现他们都像我、像所有人一样会犯错误,会为自己的弱点挣扎,我也不再觉得他们特别与众不同、特别伟大。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快乐,他们的挣扎与一般人一样多,甚至更多。就算在实现最不可思议的梦想之后,他们依然会体验到更多痛苦,而不是自豪。

何尝不是呢,只不过人们习惯对那些取得世俗上成功的人抱有幻觉,用想象填满他们的人生历程,宛若电影角色充满神性,但现实并非如此。

这篇文章中,我详细的写了自己的部分经历,也列举了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标签和成就,并非是想拿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当作荣耀。之所以我愿意在这里静静说与你听,是因为这期文章中我想表达的观点,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

我至今还记得在一些所谓人生的高光瞬间,旁人羡慕和夸赞时,自己内心小小的欢呼雀跃,但那只是刹那,我的生活很快就随着时光流逝而变得平凡琐碎。

路遥说得对,这是个偌大却平凡的世界。越往前走我越感觉如此。

谁都有光鲜亮丽,也有不为人知的难言困苦,生活总是跌宕起伏、光影交织,这些也许只是我一时的感受,想法还有些稚嫩,但这才是真实的体验和生命。

3. 粉碎幻觉,回归平凡却可爱的真实

2016年我大二,刚接触一门电子工程领域的专业课,各种晦涩难懂,同学们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某天,我带着课本,坐在图书馆四楼的窗边,复习了一阵,觉得索然无味,便发起呆来。

看着窗外的大草地,绿草和水湾,来来往往的学生,南门的国旗在风中飘荡,这个世界是那么悠然且美丽,可为什么学习中的自己却感觉很无趣。

不该这样的,我想,学习不该那么苦那么烦,一堆一堆的概念,曲折离奇的电荷与物质关系,难道全要死记下来吗。不,这个世界一定有更合理的解释,一定有更生动的解读,一定有,只是我没想到

于是我突发奇想,一边看书,一边试着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学习,将导体看做教室,将电荷当做学生,将一次次电流当做人们的奔跑和欢蹦乱跳……

我不断调整思路,将画面和学习要点彼此呼应,就这样,我居然为每一个学术概念找到了现实的对照,生动形象,顿时一种游戏的乐趣冒了出来,学习变得欢快。

这样学过后,我对这一章节内容感觉特别清晰,便整理了一份笔记,随手发给了任课教授。

在此附上当时的笔记原文,如果有感兴趣可以滑动阅读:

一 本征半导体

半导体常用硅锗做成

它们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结构完全纯净的晶体半导体

这就是本征半导体.

这时候,将电子当做学生,将原子核当做座位

就相当于一个排列整齐的教室,每个座位上坐满了学生。

这个教室要很安静整齐时是没有人走动的。

这种情况下半导体不导电

而想要教室安静整齐需要一个前提:学生要对温度感到舒服

这个温度就是绝对零度

而一旦温度上升,太热了,就会有学生忍不住乱跑。

即电子脱离共价键束缚变成自由电子。

学生跑了,原地留下空座位,

即共价键上留下空位,称为空穴

有些学生看到空座位就也坐不住了,到处换座位玩。这就是在外电场作用下,空穴吸引附近电子填补,相当于空穴迁移,或正电荷的移动,形成空穴电流,此时空穴就算是载流子。

另外由于温度太高不舒服的学生,在教室跑向舒服的地方。

这就是自由电子做定向移动,形成了电子电流。

所以,温度越高,离开座位的学生就越多。

从而载流子的浓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二、杂质半导体

在上述理论下,一间教室,被加入了学生或空座椅,会导致教室体系的改变。同样,在本征半导体掺入杂质,会引起导电性能变化。

教室加入一大堆学生,座椅就不够,所以会有学生跑动。

这就是N型半导体,由于添加了磷原子提供了多余的自由电子,而导致自由电子浓度远大于空穴浓度。

教室加入一大堆座椅,学生就不安分,会换座位玩。

这就是P型半导体,由于添加硼院子缺少电子形成了大量多余的空穴。

(为方便记忆,N型可看做消极型,加学生,学生没有座位选择自由,P型号可看做积极型,加座椅,学生有座位选择自由)

尽管教室人多或走或站,但没有具体方向,不成潮流。

所以此时无论哪一种载流占了多数,整个晶体不带电。

三、PN结。

将教室分为两半,一半加学生,一半加座椅,

就是一半P型半导体,一半N型,这就是PN结。

这样学生多的会往加座椅的那边跑,座椅多的也会尽量搬过来学生多的。所以空穴从P区向N区扩散,自由电子从N区向P区扩散。

另外由于交界处,座椅多的全搬到学生多的一边了,反而这里学生没地方坐,这个就是空穴扩散在交界面形成的负空间电荷区。同理,交界处学生多的都盲目的跑到另外一边,反而这里座位空了,这就是自由电子扩散形成的正空间电荷区。

教室这个奇葩的交界处,就这样弄出了泾渭分明的学生座椅阵营,而且太挤都不好移动。所以空间电荷区正负离子带电,但不能移动所以不参与到点,电阻率高。而且这个交界带电所形成的内电场阻碍载流子扩散,所以空间电荷区也叫阻挡层。

但偶尔还是有学生或座椅挤过去,这就是漂移作用。

越是教室中间挤得人和座椅越多,就越有人拼命挤过去,这就是内电场越强,漂移作用加强,于是最终它和扩散作用达到一个平衡。PN结就处于相对稳定。

四、PN结单向导电

很简单,校方察觉到这样不合理,于是对教室改革。

他们用力的方向如果和交界处座椅学生想要去的方向相反,但因为他们力气大,所以就打破了这层交界,于是开始导电。

他们如果用力方向相同,推着学生课桌们继续对着挤,这层交界的范围反而会扩大,从而更加拥堵,所以就形成了极大的电阻。

这就是为什么半导体单向导电。

这份笔记其实完全是一时兴起所做,靠着想象连接生活和学习,编织出条理和思路,记下只是觉得好玩,发给老师是想让老师看一下思路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并没想过会因此获得什么夸奖。

但过了一会儿,教授收到后的反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的话在屏幕上几乎没有停顿,一行又一行的跳出:

“第一,你太有才了”

“第二,你让我感动”

“第三,很荣幸有你这样的学生”

“你这份笔记我会永久保存”

这些话像电闪雷鸣一般划过年轻的心,顿时,一种被认可的喜悦像雨后春笋一般,噼里啪啦的冒了出来,像是电影和书本里似的,一种主角的使命感和快乐油然而生。

当天,我在日记中留下了这份聊天记录,把这件事当做一时兴起的用心给生活带来的惊喜,并写下这样的注解:“我曾说过,用心的人幸福且幸运。

但是老师和我说那样一些话,其实是高看了我。我不是天才,也并非对这个专业特别感兴趣,只不过是好奇喜欢尝试各种事情,后来教授甚至发消息邀请才大二的我参与一本专业学科教材的编纂,而志不在此的我却最终支支吾吾拖延到不了了之,如今想来实感愧疚。

今天我将这件往事翻出,放到这儿,是想说明一件事:

那些看上去很有才情的文字和联想,那些被人视作天才和无比触动的事情,往往当事人在做的时候只是平淡无奇,不过是多了些用心的思考和耐心的尝试,而并非是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与他人不同、思维独特

就比如本文序言中所提到的拿物理比喻爱情的例子,这只不过是一份简单的类比,又怎能以为它便是真实的理科生对爱情的直观感受?文学和影视艺术自有夸张的成分存在:福尔摩斯足智多谋看你一眼便能分析到无数信息,谢尔顿情商为负将万物都以理性进行分析,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艺术家为理想而抛弃一切……

我们都向往艺术性和故事性,但现实并非如此,平凡的付出和徒步才是生命的主旋律,说来或许让人惆怅,会有很多幻想破灭,但实际上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遥不可及和高不可攀:朝为农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但我并不想因此否定那些强大的思维和认知积淀,是的,这个世界存在各种范式,知识有它的壁垒和诅咒,人的思想和认知差异绝对会产生巨大的不同,看起来像福尔摩斯或谢尔顿那样的人一定能存在,这毋庸置疑。

但我不认为他们真实的成长历程就是人们幻想出来的天才传说。我讨厌那种幻觉,更厌弃那种以为自己和别人差异巨大而感到无能为力的颓丧。

曾经读《原则》时,我也有过崇拜和沮丧。

我看到,当瑞达利欧知道牛、鸡和猪的饲养数量是多少,吃多少谷物,增重率是多少,他居然就能马上预测出有多少肉将在何时上市出售,以及有多少谷物和豆粕在何时被消费。类似地,考察谷物和豆类在所有种植业领域的种植面积分别是多少,进行回归分析,发现降雨量如何影响每个领域的产量,就可以应用天气预报和降雨量数据预测谷物和豆类的产出时间与数量。对他而言,整个过程像是一部有着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的美丽机器。通过理解这些关系,就能得出用来建立模型的决策规则。

看到如此精密如机器般的系统和逻辑推导,我不禁有点恍惚,心中想,世上原来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由一些小小的已知条件,就能准确预测出未来,他眼中的世界似乎是被解构的,可自己似乎所知甚少,这样的发现让我感觉有点挫败。

类似的挫败,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比如考试,比如竞赛,比如工作,总会有看上去特别厉害的人,他们各种奇思妙想,能力出众,解决问题和执行都强大到让人惊叹。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愿意付出时间掌握方法,任何人都能做到,那些看上去很厉害的思维模式,归根究底不过就如我们中学时代曾求解的应用题,只要理清已知条件,梳理脉络,一步步推导下去,就不难得到最终答案

别说现实中的人了,哪怕是名侦探柯南、或福尔摩斯也不过如此,那些让我们所惊叹的灵光一闪的智慧,只是青山刚昌和柯南道尔在背后花了无数心血的构思积累而成,他们也必定要走过漫长而平凡的推导过程,才能有如此结论。

之所以这些人看上去特别厉害,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收集了比我们更多的已知条件,比我们先行一步进行推演和思考,更熟练这个领域的解题思维,并且一瞬间将之前准备好的答案和过程在我们眼前铺开,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反应,于是我们本能的只剩下赞叹

这算厉害吗,当然也算,可是这个厉害绝非天赋,而是一点一滴的前期积累,依我所见,这世上几乎所有事都是如此。

可能会有人质疑,觉得我所讲述和他所见到的并不相符,那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明明付出颇多却要故作轻松,因为比起勤奋和努力,天才的称呼更讨喜,这能让人意识到他的潜力,减少竞争增加认可。

就好比于大自然中羚羊会在猎食者来到前用力的蹦跳,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活力让来者知难而退,而并不是它真的能量充沛到无处发泄,即便如此折腾也一点都不累。

同样的,我写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上万字轻描淡写摆到你面前,你或许也会感慨,觉得我怎么这么能写,但实际上我写篇文章准备了好长时间,也累得够呛(笑),更不用说我从12岁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所以十几年来都在不断练笔进行积累。

这时候,你再去看看这个可爱的世界吧,你以为只有自己平凡,殊不知所有人都平凡:

今天的每个人都只是约70亿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又只是地球上约1000万物种中的一个。地球只是银河系约1000亿颗行星中的一个,而全宇宙有约2万亿个星系。人的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约3000分之一,人类历史又只是地球历史的2万分之一。

比起这浩瀚的尺度和真正的差别,我们渺小、短命得不可思议,而在同一时代,个体思想微小尺度上的丁点区别,明明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改变,竟然能锁住那么多人的心智,让人认命,这不是可悲就是可笑

总之,平凡的人不必对平凡的人仰望,因为只要你想,便也能做到。

写在最后: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呢,因为我讨厌不平等的感觉。

与人比较是生活的常态,小时候,我就一直听家长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优秀,后来在我的学生时代,经历了许多:各种排名榜、竞赛、奖项、重点班,什么省级重点中学,985、211、双一流名校,再之后又是绩点排名、SRTP学分、考研竞争、清北标签,走入社会后又是比较工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接触各种名人大咖、政商精英、名校教授……

这个时代,我们这代人真是异常艰难,因为资讯发达,人口流动性大,个人处境的变化简直日新月异,有太多比较的对象,于是对现状特别难满足,我从最开始的自卑和仰望,到后来渐渐自信笃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期间不知多少苦楚和焦虑。

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些曾仰望的标签头衔,以及那些曾惊羡的生活和偶像,宛若隔世。

小时候,对我来说清华北大只是传说,而如今我身边所接触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清北名校,小时候长辈对我说考上岳云便是最好的中学了,可谁知后来我中考满A却去了省城求学,在那又听到了完全不同的格局和比较……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沧海桑田,这并不是一种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 的豁然开朗,它更像是一种平凡生活的延续,而不是如童话中所说“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继续奔波,继续比较,继续这渺小平凡的生命。也许我好不容易爬上了一个台阶,但这个台阶只不过是客观的物质堆积,而非主观的幸福体验,千万别以为物质就是生活本身,绝不是。接下来的生活并不比之前好得多,苦恼总会出现。

我开始意识到即便社会有阶层之分,但也并无特殊,他们玩的只是同一个游戏的另一个服务器,但依旧有赢有输有苦有乐,有黯然惨淡也有光彩夺目。

我开始相信每个人都生而平凡,并无特殊,所以我不愿崇拜功名权贵,不愿仰望标签,不愿被人当成附庸,也不愿别人将我当做成为供人瞻仰的雕像

我想要平等的喜欢和真诚的亲切,我讨厌见到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我讨厌他人对我产生幻觉式的崇拜,讨厌那种生硬陌生和客套,哪怕我也曾自命不凡以主角自称,但那只是我编织出来用来自勉的故事,我不想要他人配合。那么多可爱的人,他们明明可以成为主角,何必跑我的故事当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我替他们不甘。我不想听到“小超神”从他人口中冒出,不想有读者自称为粉丝,将我当做爱豆,我不愿有人喜欢我却因此感觉自己卑微,不愿有学弟学妹把我当做榜样,连一句学长都叫得小心翼翼,我不愿。

我想将所有自命不凡和高高在上拉下,将卑微沮丧无力之人托起,我想粉碎那些虚假的威慑,给人以尝试的勇气和力量。我想告诉这个世界自己的平凡和渺小,揭开那些光芒背后的琐碎平淡,我想减少那些虚荣比较出来的焦虑,用心写下每一个字,交平等的朋友,换更深的理解和陪伴。

写下这篇文章能改变什么,我不知道,世界太大,而我太小,一篇文章的力量也微不足道,但我写下一个字,又一个字,我写一篇又一篇,写一年又一年,再平凡的路,也会形成不朽的积淀,这便是我的信念。

愿你眼中没有高不可攀的山,脚下没有遥不可及的路

沿途皆亮,心有所向。

2020年4月11日

小超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独木鸟

目录 | 独木鸟时光轴 1.0 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