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拾怀

我常想着要写一写小时候,一些至今仍记得的片段,和里面的小事情。

小时候,到了每年春夏交割时,看着坝地里别家的玉米苗一点一点都挤挨着长起来,我就知道,该去拔玉米苗了。我家的玉米地在偏北的一条沟里,从家里出发,要走稍远的路,拉车的时候会绕得更远。那时候的地,各家位置固定,中间只相隔着一块界地石头,农家人心里头都有数儿,谁也不会越过界来多占一行,却也不会留下多余的空儿,精明的那家,往往会选准了在边界处种一些豆角或番瓜,既省下秋收时一片秸杆地里误采错收的麻烦,又给自家平日的伙食里添补了更丰富的花样儿。

玉米苗儿长起来有四五寸的时候,要把多余零散的苗儿拔掉,只留下长得高的那株。让养分充分地匀给一根独苗儿,玉米就会长得高,穗子也会结得更饱满。每年到了时候,全家就一齐出动,我便是其中那最顽劣的主儿,为了和姐姐们斗速度,总随着性子胡乱拔,从不顾什么挑拣,心里只想着反正留下一株就够了。姐姐们都遵循着大人的样子,照模照样慢慢地在地梗里挪移,一株一株细心地挑。我实在是没有耐心,眼看着超出了她们大片,就歇下来找蚂蚁和虫子玩。弄些土盖在蚂蚁的窝上,用不了一会儿,它们就会顶出脑袋钻一个小孔出来,然后我再盖上一抔土,过一会儿它们又钻出来,这游戏能让我反复乐一晌午。蚯蚓比较少见,那东西也最稀奇,好不容易撞见一个,又是很瘦小且偏褐色的一种,看起来近似蛇蝎一类,讨不了我的喜欢,提起来扔在蚂蚁窝边,看它们斗法、拖拉、滚地。

太阳移换得很快,还没玩多久,姐姐们已经把我远远超过了。我赶紧收拾收拾屁股,拍拍土紧追起来,但在这情急之中,总有不小心将一处的好苗儿一股脑全都拔起来的时候,我就悄悄蹲下身子,遮住下身和手脚,挑出一株好苗儿,直接在原地插补进去,用手培培土,便心安理得地继续追前去了。地里还有一些杂草,会争抢玉米的养分,也本该都拔掉,我总懒赖着以分不清苗儿和草作为借口,将活儿挤给姐姐们。到下午快收工的时候,我就闲坐在梗上,掰一根又一根小柴棍儿。

除了玉米,家里种得最多的就数向日葵了。割向日葵是一年里最令人愁苦的日子,去山上的路很长很长,要翻绕三四个山头才能到,得幸的时候许能搭上别家一同去的驴拉车,但那是概率极小的事。向日葵的确很好看,低弯着头,十几瓣儿黄色的舌状花匀匀地排列,包裹着一盘细密扁压的管状花,抹开便是那密密麻麻的葵花籽儿。我家的向日葵种粮是父亲从别处捯饬来的,黑白色泽并不纯正,但却颗粒饱满突出,比别家的籽儿大得多,当时我曾仔细比对过,在别家的地里还偷摘了两个,却又好像没分出什么高下,只就听父亲反复说自家的粒儿大,由此一直深信不疑,总怀着得意的劲儿。

在陕北,向日葵大都种在偏山坡上,便于采光,长得也好,我家的也种在斜坡上。到了秋收割向日葵的时候,父亲会在向日葵林选一处合适的地,内高倾处切割深挖,外低洼处添补铺平,开辟出一块空闲的平地来,算作我们一天劳作的中心场地,然后铺上大帆布,将尘土扫去,就可以直接往里面扔向日葵了。从各处用镰刀割下的向日葵,要装进麻袋背到中心场地来,这个搬移过程相当复杂,从上面往下背能容易些,从下面往上背就不那么轻松了,我总能铆足劲儿,一次性装上八九个葵饼,挺着脸皮从下面往上背,但用不了几个来回就扛不住,跑去姐姐们那边从上面往下背了。父亲一次总能背好几十个回来,提起麻袋反撑在空中,里面的葵饼彷佛比海水还多,哗啦哗啦就摊下满满一地。

槌向日葵是个慢磨又快意的过程。坐在中心场地里,取一堆放到自己跟前,用木槌反复捶捣,一个又一个,像解恨地捶打平常抓不住的老母鸡。葵饼里不断泛出黑白相间的籽儿来,一颗一颗,忍不住让人嘴巴尝尝,但那刚出来的籽儿偏又不好吃,潮湿无味,却又总能搅乱人喉上的口水,说不吃不吃最终还是染黑了嘴巴,而且一直停不下来。

姐姐们一齐喊累的时候,我才能有间歇干点自己钟情的其他事情,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用向日葵搭台子。向日葵饼经过捶打后,只剩下空壳儿,肚腹里面是尖刺的小扎孔,背面则是柔软的绿胎膜,厚厚的葵饼压起来很有弹性,于那时的我来说,那是搭台子再好不过的材料。在中心场地旁边选一个缓度适中的地方,将空壳儿的葵饼全搬过去,一层一层地开始搭建。在下坡一侧垫上大块儿的葵饼,其余地方垫上小块儿的,仍有空隙的就将鞋子、石头、向日葵杆垫进去,等一切稳固了,就可以逐层往上搭建高台,越往高就越开阔,一直搭到能够容下我的身子才停住。在正式躺到上面之前,要完善边边角角的漏洞和不平整,这是一个细致活儿,我却耐心十足,能不厌烦地捯饬整整一日。等一切弄好了,我才轻身挪上去,躺下来,喜滋滋地唱个不知道词儿和名儿的歌…… ,心里还想着姐姐们指不定多羡慕呢。

在后沟里有一座火烧山,半山腰上有一片桃园,不知道是哪年栽植的,村里也无人认领。因为火烧山的地划给我家的缘故,加之那片桃园也多年无人修剪,几近荒废了,就自然落户归到了我家。这一片桃园,却成了我小时候最隐秘的骄傲。桃园地上塌陷着一个大洞,我那时候曾几次站在边上想朝下面望一望,但最终都敢没朝下看,所以至今我终究还是不知道那个大洞有多深,里面有些啥。园里的桃树都很矮,比普通人家的桃树似乎还还矮一些。山半腰没有水分,桃园里结的桃子大都很小,从出果儿到熟透,从没见过它们清透泛红,一直都裹着一层褐绿和尘土混合的色儿,不可爱也不诱人,而且桃须很厚,一旦粘上人的胳膊,扎痒得厉害,避也避不及。但,这些桃子确实很甜,肉松皮薄,洗干净了一口咬下去,真是享受得很。我常没事跑去摘,记得二姐曾陪我去过几次,但她似乎吃不消半山腰上太阳暴晒的苦楚,没有多少眷恋,我却着魔似地经常跑去,那时候心里的想法简单至极:后山里有片儿桃树林,是自家的,得常去照看照看。

等我稍大一些,家里再就很少种地了。父亲有一手加工粉条的好手艺,附近几个村子谁也比不过他。谁家的粉面和起来后过硬或过软,漏瓢里的粉面漏不下锅的时候,就都跑来找父亲捯饬解救,不出半个钟头,父亲便指导归来,洋洋得意都写在脸上,借着紧要或不紧要的空隙时间,总要把他杰出的和面技巧和原理拖出来讲讲,调侃调侃哪家的技术差,哪家收购的洋芋(土豆)出汁量少,哪家的漏瓢漏口太小影响粉条成形等。

洋芋是加工粉条的原料,在我家不大的院子里,堆满了山一样高的洋芋,顶端快要盖过房檐,地上没有一点空隙,记记得那会儿冬天,早上起早要去学校,但天还没亮,腿脚总得倒腾上半天,才能顺利走出院子下坡去。榨洋芋的机器是一个样子很奇怪的家伙,个儿不大,榨得却快,大人们用铁锹将洋芋铲起来朝着敞口投进去,接着,便立刻有白色的汁儿从一个软管里流出来,大人们用很长的木头槽子将洋芋汁儿导进窑里的大瓮,在大瓮里要经过一夜沉淀,白色的汁儿才能变成淀粉的雏形。榨洋芋的机器,前身有一个像猪嘴一样的凸口,这个口吐出来的就是洋芋的残渣,行话叫“粉渣”,暗褐色中间又夹着其他的色儿,这粉渣也是个稀奇的宝贝,用来做猪的饲料,是再好不过的了,相熟的本家和邻居时不时会过来讨要一些,但粉渣的大部分都被母亲晒干后存了起来,晒干后的粉渣可以长期保存,隔上好几年再拿出来仍然是喂猪的好料。

淀粉在大瓮里一夜沉淀后,就胶固在了瓮底。大人们要把上浮的水一点一点舀尽,再割块儿取出下面的淀粉,放进垂吊的蛇皮大包里,大包能将淀粉中多余的水分渗出来,隔上一天一夜,淀粉就几乎不再含水,变成了干干的一大块儿,这个渗水变干的过程就叫“打包”。“打包”光靠自然渗漏还不够,得需要人照料查看,更得下大力气去颠打提搂。每天早上和下午,我都要顶着父亲的命令去“打包”。横跨站定,立在垂钓的大包跟前,双手握住两侧的提绳,左右交替提拉,而后快速放松,这过程需要的劲力并不大,但频率一定要持平,不然,水分左右溢散,反而愈不好了。我掌握不住其中的奥妙,磨蹭一会儿就累得不行了,手面还动不动就磨起来一两个水泡。“打包”实在没什么乐趣,那会儿也没人监督,尤其在百无聊赖的那一天,若又遇上和伙伴们约好要一起滚弹珠的日子,我就更把持不住了,每次,我会挨个把每个大包摇晃几下子,发出个声响儿,料见隔壁窑里的人都听见了,然后便心安理得地解下护裙,扔上窗台,跑溜到前沟玩去了。

“打包”后的淀粉要拿到外面晒一下午太阳,晒的时候用刀子砍成不大不小的块儿,便于充分吸干剩余的水分,到了晚上收到窑里去,垒成蜂窝似的窝篷,和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很相似,而中间直到顶部恰是空镂的,形成一个比胳膊稍宽几厘的筒子。将点燃的磺矾放置进去,再用棚布将整个窝蓬盖严实,一切就都安置妥当了。用磺矾熏闷一夜后,淀粉就变得更加干涩虚散,也更易入水掺和起面。熏磺之后的窑洞片刻也呆不住人,点燃后的熏味儿异常呛鼻,每次母亲唤我过去取个什么物件,我都要站在门外面酝酿半晌,准备好气儿,提着鼻子一股脑冲进去,寻见要找的东西后,便飞似得奔出来,然后大口大口猛吸外面的空气。但这“劫难”几乎每次都要发生“意外”,不是进去后半天寻不见东西,就是快冲出门的一刹那间忍不住了吸进去几口,结果自然就免不了一阵子熏呛伺候,那味儿还反复无常,歇一会儿,彷佛肺里又逸出来一些,弄得人半日不爽快,二姐还常借着这嘲笑我咧。

熏磺后的淀粉就可以直接入盆掺水,开始和面搡捣,继而上瓢下锅了。但和面的过程是一个微妙的技术活儿,一般人拿不下来,淀粉和水的时量控制是最摸不透的,稍不慎,就可能废掉一大盆淀粉,死活不能下锅。和面的时候还需要另一种东西,那就是芡。给淀粉充分入水,直到稀释成糊浆状,反复搅匀后,猛倒进沸水锅里,过不了一分钟,芡就会浮上锅来,清透胶软的一个,活脱脱似人的脏器般大小,这宝贝不仅是和面必须掺入的东西,更可以直接食用,调些先前油烹的辣子、醋和葱花儿,取一些搅拌进去,一口一口,韧性十足,可口耐嚼,入口油滑,最是一种美味。

和好的淀粉就可以上瓢漏粉条了。漏粉条的器皿是一个过半圆的铝质瓢,行话叫“漏粉瓢儿”,根据要产粉条形制的不同,漏粉瓢儿也都不一样,主要差别在底部的泄孔,有九个圆形孔的,有六个长形孔的,也有三个宽型孔的,它们漏出来的粉条不一样,销路和价格也各异,但其中以圆丝粉为主。父亲是掌瓢儿的大师,从盆里填满一瓢后,快速地单手持瓢儿从面盆里移到热锅上空,另一只手开始轻轻捶打持瓢儿那只手的腕部,并向左向右往复移动,这样,瓢儿里的粉面顺着泄孔就一根一根流出来了。入锅后,粉条会很快浮出上表,这时候要有一个人挑着长筷子快速地将之拨出,并找好线头,再有一人顺着线头,将这一瓢儿粉丝收棍。收棍是将长长连着的粉丝收束在一根木棍儿上,收满后,木棍上就垂着长长的一帘,而后将这一帘子粉丝挂到木桩上,等待风干。母亲做饭紧急而粉窑里又缺人手的时候,我就被架上去挑粉丝,最难的是半天也找不到粉条的线头,沸水热烫翻滚,好不容易瞅见了,筷子夹下去偏又夹个空。不过,挑粉条儿也有乐趣,锅里会时不时翻花末儿,得闲的一瞬间用筷子挑拨捉弄,算是一个好戏耍。

出锅收棍后的粉丝要放在地窖里冻一夜,次日早上用温水解冻烫开,此时的粉丝就不再黏稠粘连,而是一条一条相互隔开。为解冻专门有一个大水槽子,一次性能洗十几棍出来,用温水洗后的粉丝就可以直接拿到外面去晾晒了。我家院子和旁边的坝梁上,撑满了挂粉丝棍的铁丝,三五米就有一根木头或树作为撑杆,长长地连着,若到了中午将粉丝棍全搭上去,白白的一条带子从北拉到南,惹眼得很。将粉丝棍挂上去后,还要调移、翻晒、抖拆等等,但这些工序我是完成不了的,全是大人们的工作,我唯一的任务就是去坝梁上去照看粉丝,防止老牛们偷吃和拉扯。那会儿和玩伴们站在大路上,每人拿一跟长棍子,守护着整个坝野上的安宁,还自得其乐,成门立派,学电视上矫情的帮派,总之我们一整日都在干十分重大的事情。

下午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就可以收粉了。四五棍粉捆成一捆,我和二姐的任务便是将线圈上的绳线剪下合适的长度,各栓上一个小木棍儿(小木棍儿能使捆绑更方便),将两根线铺在地上,然后取下四五棍粉,铺压到地上去,把样好完整的留作面子,敞露在最外层,最后等待着大人们来捆紧收束。

到了晚上,一切就都完工了,坝梁上满满的够拉一车子,父亲在前头拉着,我和姐姐们在后面推着,十来二十捆粉在车上颠簸摇晃,彷佛在告慰着这一整日的辛劳。我在后面只想着母亲做的热面,不知道今儿有没有肉。

我家跟前的这个水坝,在我很小的时候,里面还蓄着水,有水鸭子和许多认不得的野鸟儿,不过没有什么天籁的叫声儿,倒是常能听见有莫民奇妙“扑通 扑通”的响声。坝梁上有一排柳树,很粗壮,但样子丑得很,尤其在我每次够不着上面的柳叶儿,爬也爬不上去的时候,愈那样觉得。夏天耍水游泳的娃子们一轮又一轮,太阳好的那天,一整天都静不下来,恼人得很。有几次我终于耐不住性子,也跳进去耍了几次,但终究因为不会游泳,没有向水坝的中间去,就一直趴在浅陆上,抓着沿岸的木头栓和树根,心里头还要焦虑着千万不要被父亲看见,若是父亲知道了,那肯定又要挨指头受气了,想着想着,不想还被水蛭咬了大腿,便赶紧缩身跳起来,抱起衣服,跑回家去了。

也不知道自哪一年起,这个水坝就再没有过水,好像天年一直都是干旱的,总之后来变成了一块坝地,每年都长满了玉米,到了夏天,宽硕的玉米叶子绿油油地,沟里的风吹来,压低这处,扶高那处,一抹一抹地,俨然成了一汪绿海。到了秋天,玉米棒被农人们当宝贝一样高高挂在木桩台上,玉米杆则被砍倒,束聚成一垛一垛,站立在宽阔的坝地里。地上的玉米茬儿一列一列十分整齐,彷佛宣告着这一年生命轮回的尾声。玉米地是老牛们独属的乐园,干枯的玉米叶子、玉米根茎、玉米杆,一望无际,挑也挑不完,足够它们一整个冬天的享受。

玉米垛是我最爱的去处,秋收后大人们将玉米杆全都收集起来束聚成一垛,就在坝地上立着,等待秋风吹干后,再搬回家备做冬天烧火的材料。而玉米垛,恰是我和伙伴们集会的乐园。在精心挑选之后,我们会选一个其中比较大的垛子,爬钻进去,将多余的杆子挑开或折断,在里面开辟一块儿空闲场地,锄掉地上的玉米茬子,找些破布片儿铺在地上,等一切安置妥当,总部就算搭建好了。这样一个垛子能同时容下四五个人,挤攘自是避免不了,但这样一个幽暗简陋的所在,却是每个帮派最大的骄傲和秘密,决不能被敌人知道,不然就有被摧毁的危险,那时,我们一直都对此深信不疑。

自己最小的时候,曾经在窑顶的侧边土垒上,挖过一个藏人的土穴,敞口很小,只容得人钻将进去,但里边却很大,能同时让四个人在其间玩耍。后来,我在里边又掘开了一个小口,将里边的里边也拓展开。挖掘的时候,日子正是夏天,天气热得厉害,里边更甚,我窝在半成的土穴里一边铲土一边唱歌,还戴着垂脸式的棉帽,大概是想着帽子能保护头发不被泥土沾染。这个小土屋来过我亲爱的帆阿娇(我的表妹妹),也藏过夏日伙伴一起偷窃的梨果,还有一堆后山捣饬来的武器家具。

小时候,家里还养过羊,大约有二三十只。羊圈在西侧最边上的一个窑洞里,外面用木桩子合围起来,比栅栏要高很多,但即使这样,一些劲儿大脾气躁的公羊还是能跳出来,悄悄地跑出去偷吃人家菜园子里新鲜的菜蔬、踢翻地窖里的坛罐子、掉到山沟里爬不出来而大人们又反复寻找,这些都是常有的事。一个羊群总有一个带头儿的公羊,在羊圈里耀武扬威,到处打架,欺负个儿小的,我就常扔石子进去,打那最厉害的一个,直到饭熟了妈妈唤我,我才撅着屁股饶了它。

我曾陪我爷爷去放过几次羊。在陕北,放羊叫“拦羊”,拦羊人只有两样装备。一个是加长的铲子,铲头儿并不大,约莫横纵各三五寸,但铲子把是很长的一根木头,木质较轻,且表面十分光滑,彷佛涂了蜡油一般,不管怎么撸抡,手上都不会磨茧子。拦羊算是个轻松的活儿,用铲子在地上铲一块儿土疙瘩,用力扔在领头羊的前面或两侧,领头羊便会停住或是改变方向,后面的羊群跟随着,也就不需要拦羊人再操心了。另一样便是绿色的军用水壶,那时候流行这个,每个拦羊人都有,尤其是年龄稍大的拦羊人之间,这还是个炫耀的标准配件。这种军用水壶,看着容量不大,实则很能储水,只不过有我在的时候,爷爷的水就不够喝了。说来也奇怪,即使家里喝得再多,一旦到了山上,那水壶里的水就彷佛突然变得娇贵起来,我总由不得要蹭上去喝两口,而且喝完没过一会儿就又开始惦记了。

那时候家里常来买羊的贩子,穿着粗布大棉衣,黑裤子裤腿上还绑着着护套。一次买卖,要来许多人,中间人、谈价的、看羊的、村里别家来观摩看行情的、开拖拉机的司机等等,一大群人站在院子里,三三两两围着圈儿大声吵嚷或细声耳语,帮衬着说话或斗心眼子,户主和贩头儿则站在一块儿,反复商量着价钱,说到适宜的地方,便都伸出右手,套进彼此的袖筒里,在袖筒里用指头悄悄商议交易价格,它们有着特殊的行业暗语,最后成交的价钱只有户主和贩头儿知道。我那时吵嚷着要和爷爷套袖筒儿,但最终都没有人搭理我,我在一旁没事儿做,就踩地上的羊粪蛋儿,使劲儿碾碎压扁,再用脚尖踩着旋转几下,等大人们事毕收栏的时候,才发现,地上已经铺满了一圆片儿一圆片儿的黑色粪片儿,那,便是我的战果。

就拾这些零散的事罢,都是我童年的宝贝。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的家乡在方圆闻明的双庙湾村,名字里有“双庙”两个字,可是家乡只有一个庙。 村子分为前湾、中湾、后湾,从前到后有五...
    刘桂梅阅读 1,020评论 1 10
  • 像这种类型的电影如果不是首页推荐估计永远不会看。这两天晚上无聊到陪着妈妈看电影,妈妈看恐怖片总是喜欢绘声绘色的模仿...
    说吧_记忆阅读 594评论 0 0
  • 《一念红尘》 目录 “太可恶了,竟然对个孩子下这样的重手。”不远处传来红凌愤愤的声音,喘着气,似乎有些吃力。 怎么...
    翼如阅读 1,013评论 10 12
  • 整个冬季没有雪 心,却被冻成了冰 窗外的树 叶仍绿着 身边的腊梅 花已败落 都说春天近了 为何仍感不到一丝温暖 阳...
    纳兰胡杨o阅读 229评论 0 1
  • 周六早上七点半的闹钟,没有赖床直接跳起来,匆匆洗漱完毕。穿上昨晚挑了好久才选定的V领无袖小黑裙,虽然拜拜肉还在抗...
    阑珊记阅读 280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