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4:一个训练营后的思考

三月初参加了一个理财训练营,在课程的最后三次课,整个课程完全围绕保险在展开。随着理财产品的多样化、大众风险管控意识的不断增强,保险在理财领域的占比也越来越大,但一共十节课的理财课程,有三节课来讨论保险,里面也提及了具体的保险产品。这个就有些不同寻常了,于是和参加过上一期的学员聊,得知讲课老师和课程团队都是保险公司的。瞬间内心的活动就总结成了一句:“哈,原来如此!”
之后的访谈中,和知情的学员课程讨论就夹杂了很多这个课程的不合理、课程内容的偏差性等挑刺的想法。连续讨论三天后,内心突然有了一丝惊醒,梳理以做记录。

1、那些非黑即白的二原化思考

和同学们讨论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对课程的价值性质疑。在惊醒之前一直没有反应过来的是:课程学习期间对于课程价值实际上是充分认可的,但就在于听到其团队与保险有相关利益后,瞬间对于课程的价值性就产生了怀疑。之前的认可也随之倒塌。整个信念处于一个很危险的状态。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到的学校教育都在让我们寻找一个标准答案,事情不是对就是错,即使工作这么多年,依然还会陷入这个误区之中,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件事不对,那整个事情的合理性也就不对了。二元化思维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2、保障与风险的思辨

从核心上来讲,保险的作用在于对未来的风险防范,其保障属性大于理财属性。也正基于此,提起理财可能我们更想到的是股票与基金,保险好像总是有一些名不正而言不顺的味道。
尽管从大方向来讲,个人风险可控就是最大的财富,《黑天鹅》、《灰犀牛》这些书都是在讲如何应对未来风险防范。但放到现在中,因为广大的低端保险代理商的搅局,保险更多成了坑钱的项目。很多人的观点都是“如果我出了这钱,但期限内没有发生事情的话,那这个钱就白投了,保险公司稳赚”。
从保障角度衡量,也许保险不是最佳选择,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如何应对不确定未来风险的黑天鹅和明确知道它会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的灰犀牛,保险是我们能接受到的最优选择。
我们对于风险防范有了一定理解,但在听到利益相关时,还是会想当然的否定,这个需要时刻警惕反醒。

3、收获的评量

因为利益相关,加上课程中大篇幅的导向性侧重,让我对课程的价值有了一丝质疑。然而几天犯蠢之后,才后知后觉的明白了点。价值与倾向无关,即使课程团队有一丝私心存在,有利益驱动的成份,但也正是利益驱动,促使了他们开发和完善课程,换个角度而言,如果不是利益驱动,那么谁还会维持课程的迭代和质量保证?
从理念上而言,本次课程提升了对零钱理财的理解,对开源的思考,以及后面大篇幅的保险知识也弥补了我急需的保险订购的想关疑惑,这些东西全都是课程收益。而我居然在前几天一直傲慢的质疑课程价值,对于收获置若罔闻。

4、不是总结的总结

简单记录,碎片化的思绪无法组织不起来逻辑性严谨的文章,对我而言,这个思考不在于理财营的知识,而在于对自己理所当然的傲慢惊醒。每一次理所当然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无知和偏见。
退一万步一来讲,就算整个课程导向有问题,于我而言,更应该思考的是在这个导向有问题的内容中收获了多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怕有一个观点扩充,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没有多少可反驳的可能性。
犯蠢的从来都不是我们以为的顿悟时刻,而恰恰是自己的已有认知在固执的拒绝新事物的涉猎。积极拓展认知边界,警惕脑海中那些“不就是”、“我就说”之类的理所当然,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