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句话摧毁你的孩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家长们也纷纷在起跑线上摩拳擦掌,急于把孩子雕琢出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样。

但有时候,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后,仍然是错误的价值导向。

前两天,脑科学家屠龙的胭脂井在微博上讲述了一段自己在高铁上的经历:

高铁上,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总是拿脚使劲踢前排椅子,博主回头跟孩子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椅子了?

他妈妈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微博via屠龙的胭脂井

小孩子乖乖听话,立即停止了捣乱。

博主表示,在这种教育下,小孩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加上父母的教训总是把矛头引向别人,小孩自然就学会了,把能赖在别人身上的都赖在别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头指向教他这样做的父母。

许多家长在评论区表示共鸣: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观水平都隐形地传递给后代了。那么做父母前,请做好自己。

但也有家长认为,带好孩子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既然孩子安静下来,那么管教的目的就已经完成。

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教育。

这段时间《爸爸去哪儿》开播,节目经过五年的打磨,相比第一季的青涩稚气,第五季的爸爸和孩子面对镜头的自然感都强了不少。

还记得第一季五对父子/女刚进组时,孩子们不适应简陋的乡村环境,又哭又闹。

在其他爸爸耐心劝慰孩子,向孩子解释时,田亮第一时间采取的做法是抱着森碟往外走:

“你是来这里表演哭的吗”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还闹”

“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面对孩子的不安,田亮首先摆出了一副手足无措和不耐烦的态度,一心只想快点让孩子不哭,却不想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要哭”,没有选择试图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她好好沟通。

岂止工作繁忙聚少离多的明星,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就是朝夕相处的普通家庭,也常常充斥着这样“以终为始”、结果导向的教育。

“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没哭,所以你也不能哭”

“你再这样妈妈要生气了”

“都怪这个护士姐姐,把我的宝宝扎痛了!打她打她”

把道德规则具体化,用“其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儿阶段尚屡试不爽。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但其实,幼儿大脑发育却远比想象的要迅速。

脑科学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对错概念。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

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由此而生成了关于善恶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时,孩子的大脑又没有那么灵光,只有简单的应激反应功能,只能记住直接推导出来的结论。

如果告诉孩子“再吵妈妈就生气了”,孩子直接推出来结论会是“妈妈不生气的话我吵闹就无所谓”,而不会意识到“我这样做是错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养出来了听话的孩子,实际却有意或无意地跳过了真正的价值观形成环节。

小时候,我妈经常会吓唬我,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来把你抓走喔。

恰好我有个叔叔真的是警察,每次他来我家做客我都表现得特别乖,因为总联想到穿着制服来把我抓走的样子。

一度让我对家里来访的亲戚十分恐惧。

后来长大了上了网,才知道这种恐吓普遍存在于幼儿世界,还有不同的职业版本:

再不听话,医生就要来给你打针喔。

再不听话,就要去扫大街喔。

……

且不说这样的恐吓对职业本身的冒犯,且不说会使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信任警察、不信任医院,就单单是这种归因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是利用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别闹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气了”,是利用孩子对负面评价的回避心理。

实际上都是在借用他人的权威为孩子树立道德标准。

在幼儿小小的心里,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充满困惑。

错误的归因不但不能帮助理解,还容易让孩子形成两种性格极端:

一个极端,是患得患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时常有读者在槽值后台留言,我特别羡慕自信的孩子,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就算是对的,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

槽值小妹写过一篇《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也是这个道理,评论区有读者质疑,渲染懂事孩子的伤痛,是不是为了培养熊孩子预备役?

其实说这话的人没有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却麻木、隐忍的“懂事”小大人。

孩子的懂事,从来不是为了家长的省事。

最近一直在刷美剧《This is us》,这部创下2016年全美首播记录的家庭短剧,用细腻的生活描绘引起无数观众共鸣,被评价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家庭教育”。

剧中三个孩子磕磕绊绊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集爸妈带着三个孩子去游泳池玩儿,大儿子Kevin苦练憋气潜水,反复呼喊父亲,希望父亲看到自己小小的成绩。

结果爸爸并没有注意到他,也没有给予回应,Kevin还差点出了意外。捡回一条命的Kevin终于抑制不住地大喊:

“你们整天担心Kate吃得太多,担心对Randall不够公平,这个时候Kevin在哪里?你们猜怎么着,Kevin死了。”

相比于一直受健康问题困扰的妹妹Kate、被收养的黑人弟弟Randall,Kevin健康英俊,一直是表现最好、爸妈“最不用操心”的那个孩子。

从小得不到关注的他转而依赖别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长大之后也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反复询问才能安心

在感情处理上,Kevin也呈现出糟糕的状态:他发展了多段亲密关系,总是渴望且满足于得到赞同和关注,甚至连自己也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爱。

成年后做了演员的Kevin经常怀疑自己演得不好

前段时间,冰点周刊的文章《这个名校学生喝下第6杯酒,然后在一片“加油”声中走向死亡》引起热议。

一名“双一流”名校学生,在考完四级考试时与同学来到酒吧庆祝,却因为接受酒吧“连喝六杯酒”的挑战而酒精中毒不治身亡。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这位大学生明明感到身体不适,却一定要强撑着喝完六杯高浓度鸡尾酒呢?

其实通过冰点的这篇文章展现的家庭环境,可以窥见一二:从小到大,他都太乖太乖了,没有让家里操过一点儿心。

父亲曾问过儿子要不要也去补个课,他干脆利落地拒绝了:“我哪一门课不好,好好学就是了,干吗要花你们的钱。”

他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抠出几百元,给姐姐买了一瓶迪奥香水,还说“拜托,老姐都25了,该买点高档产品好不好!”

同行的男生依然记得,失去意识前,他还在安排同学们把几个女生平安送回宿舍。

他是好儿子、好弟弟、好学生、好同学,在并不算优渥的家庭条件下出色地扮演了每一个角色,在任何环境下都以别人考虑为先,从来不肯也不愿意向别人展露自己的软弱。

建立在别人评价上的人生,太倔强也太累。

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词,叫如履薄冰。

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酒吧里的欢呼声和背后虚无缥缈的期待,支撑年轻的学生一杯接一杯地咬牙灌酒,最终倒地。

对了,需要勇气去坚持;错了,也需要勇气来放弃,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

国学老师许少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过这个问题,小孩太“懂事”,其实是在压抑自己迎合他人。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懂事”,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长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人生的道理,某一件事带给孩子的启发和震撼就是最好的教育时刻。

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不懂,低估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另一个极端,是缺乏自省,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小的时候,家长喜欢用谈条件的方法驱动子女完成某项任务:

“今天练一小时琴,你就可以看一集动画片。”

“上午写完作业,下午我就带你出去玩。”

但很多家长无奈地发现,孩子很快学会反过来利用爸妈的要求:“下午带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写作业。”

再大一些,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成了家庭剧中最经常展现的情节冲突。

十来岁的孩子抱怨为什么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却永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家长则痛心疾首,为什么自己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却永远换不来孩子的理解。

《最好的我们》有一个经典画面:优等生余淮向妈妈撒谎自己和男生同桌,但当妈妈得知上高中的儿子,同桌是个女生时,担心儿子早恋的余淮妈妈陷入了近似崩溃的情绪中。

她两眼含泪,在儿子面前嘶喊:“我和你爸爸,我们活着是为了谁,不都是为了你吗?……你看看我身上穿的衣服,这么多年了,我难道不想穿一件新衣服吗?……你要是走歪了,我们俩就完了,这个家就毁了……”

在这声泪俱下的软性攻击之下,余淮夺门而出。

很多中国父母的人生,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自发和孩子的成就进行捆绑。

孩子的工资、社交、学习成绩、婚恋状况,每一条成就都写在父母的功劳簿里,仿佛一场声势浩大的单恋。

在这样的影响下,孩子也逐渐习惯将自己的努力填入父母的光荣榜,将自己的失败视为有负双亲重托。

《巨婴国》里提到,巨婴遇到事情喜欢从外界找原因,因为不敢承认失控,失控会引发巨大无助感。

这种归因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根本找不到对与错和客观依据,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就是失败,就会引发自我否定的情绪。

一方委以重托,一方勉力承受,脆弱的亲子关系就像绷紧的橡皮筋,一旦断裂,两边都会被巨大的反弹力量伤害。

“我都这样了,你为什么还不满意”是情感关系断裂那一刻,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托辞。

可是后辈的人生,终归会脱离外界的激励,依靠自己的价值观和责任感驱使。

孩子的成就可以是父母的期盼,但绝不应是唯一的期盼;父母的期望可以是孩子的动力,但绝不应是唯一的动力。

微博上有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孩子的奶奶在教导孙女:“你爸爸挣钱很辛苦,宝宝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朋友马上严肃地指正:“爸爸挣钱不辛苦,但是你还是应该节约。因为节约是好习惯,家里有钱,也不可以乱花。”

很佩服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孩子长大后,幸运的,能够通过社会的磨炼找回自信,不活成别人眼里的妥善和完美,能知道内心的充盈大多时候需要靠自己的滋养;

很多孩子,都会背负沉重的期待长大成人,再将一生的压力,辗转传递给下一代。

有句话说的是,父母在等子女道谢,子女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养方面,原生家庭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会是他今后的一生都难以矫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学校,都不能取代家长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没有人能保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被同样粗糙带大的父母,或许难以理解此刻子女的感受,我不敢希求每一个被错误教育的孩子,都和原生家庭轻松和解。

只愿未来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做得比上一辈要好一点。

参考资料:

1.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2.这个名校学生喝下第6杯酒,然后在一片“加油”声中走向死亡,袁贻辰,冰点周刊,2017.9.13

3.巨婴国,武志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757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478评论 1 2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540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593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03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29评论 1 21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659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83评论 0 19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055评论 1 23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37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64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27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20评论 3 2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9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5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36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60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