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让正上幼儿园的女儿一直在家,原来每天呆在幼儿园,晚上才回家,感觉亲子关系还是挺和睦的,可是,经过这个疫情假期,似乎好好的沟通更少了,自己都快不认识自己了,总是忍不住会大声吼孩子。看着孩子委屈的小眼神,自己也很后悔。可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乖乖做好自己的事情呢?这还真是个难题。
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亲子沟通密码》,一看题目就很喜欢,自己正好面对着亲子沟通问题,于是迫不及待地翻来这本书,还让没让我失望。作者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一个全球来回奔跑的高管。她总结的七个关键密码,让我重新反思自己和孩子直接的沟通。现在谈谈对自己有启发的几个观点。
01 清零刻板印象,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误解。但是,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家长的误会为受到极大的伤害,内心有无比多的委屈没有人可以诉说。
这个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刻板印象。
我记得自己的孩子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小橙子平时不喜欢吃饭,总是拖拖拉拉,就是不吃饭。吃一点点就说吃饱了。有一次,她跟我说,吃饱了,不想吃了,有点想吐。我自己凭借着以往对孩子的刻板印象,以为她又在为自己不吃饭而找借口,于是跟她说,必须吃完碗里面的。
孩子很委屈,眼睛里都是泪水,忍着吃,也吃不下去。没一会,就吐了。
看到这里,自己才知道自己误会她了,虽然以前她总是找理由不好好吃饭,但是今天,她确实是不舒服,所以不想吃。可是自己却想当然地认为她在说假话。我非常后悔,觉得自己用了这么一种手段让孩子对食物有了更深的抵触。
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作者在英国寄宿家庭中,一次看到哥哥和妹妹同时哭了,就理所应当地认为是哥哥欺负了妹妹,她上去指责哥哥,哥哥很委屈,可是,当孩子的妈妈上来了解了情况之后,她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哥哥。
事后,她反省自己,她觉得自己对孩子无意中贴上了标签,这并不是真实的孩子,而是自己把他们某个瞬间的行为,定义成了长期的特性。
作为家长,我们期待孩子灵动鲜活,但是我们却把他们固定为脑中的刻板印象,然后再用这个刻板印象 ,去假定他们的未来。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家长在“刻舟求剑”,我们却以为孩子待在原地。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曾经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先理解,后定义,还是先定义,后理解?
如果定义先于理解,就有可能会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痛。
02 犯错,是人生送给孩子的礼物
前几天,幼儿园的老师在问是否要让孩子报她的暑假班。作为家长,我很矛盾。中班的时候,她曾经上过一年的拼音班,可是收获甚微,而且还让孩子特别累。
本来都已经打算再也不让孩子上这种辅导班了,可是今年情况特殊,幼儿园一直不开学,网课效果也不好。唯恐耽误了孩子。感觉非常焦虑。
今天中午,跟一个学生家长交流,她说她不想让孩子上这种辅导班了,她觉得提前学太多会让孩子上小学之后,放松学习。还是应该留点未知的东西或者不太熟悉的东西给孩子,让孩子上小学之后再探索。
今天看到这本书里写到,“犯错,是人生送给孩子的礼物”。深有感触。
家长无法为孩子代劳所有的事,他们总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德伯家的苔丝》作者哈代说过,
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家长能够做的就是,教会孩子在困难中看到机会,把遇到困难时的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
作者给出了一个“游戏”的方法:
第一步,让孩子写下事情经过。
第二步,让孩子吃点水果或者少量糖果,保持好心情。
第三部,用“这样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开启孩子对困难的积极探索。
03 运用“观察”而不是“评判”
有时候困扰我们的并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判断。
我家孩子喜欢跟别人介绍自己,害羞。
其实,这是姥姥对她的评价。听得多了孩子就当真了。她开始变得真的害羞了。当孩子小的时候,大人的话就是权威。所以,他们会这样评价自己,“妈妈说/姥姥说,我如何如何”,把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当成真实的自己。
如果这个“标签”是负面的,那么孩子很难摘得下来,其实,这也无意中影响到了孩子的自信以及对自己的认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会说话而不给孩子贴标签呢?
作者的建议是“我看到/我听到”开头。
比如说,用“我看见乐高积木块里,你放了一块奥利奥饼干”。
替代“你怎么又乱丢东西,不爱干净,搞得家里一塌糊涂。”
仔细对比这两句话就可以发现,上面一句话在“陈述事实”,而下面一句话是“评价”。
陈述事实只是在陈述事实,而评价就可能变成批评。如果非常评价,作者也有两个建议:
在评判前面,加上“我认为”、“我觉得”,表明自己所说的只是自己个人的看法。
当孩子邀请你评价的时候,加上观察的语言,作为事实的支撑。
陪伴孩子本是一件很温情的事情,可是不懂沟通会让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学会沟通,从学会观察,想要理解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