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50讲》︱王之涣—找到时间的形象代言人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人登高,要么是登山,要么是登楼。登楼感怀这种活动,从三国年间就开始了。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这段历史是从小就爱听《三国演义》的男同学们很熟悉的。大家最感兴趣的是三英如何战吕布,关羽如何过五关斩六将。

很少有人留意到一个名叫王粲的文弱书生。他在动荡的时局里一路逃难,依附到荆州刘表的门下。他既有才华又有雄心,但在刘表这里得不到施展的空间,这让他郁郁寡欢,常常生出怀乡恋土之心。

荆州境内有一座麦城,就是关羽“走麦城”的那座麦城。如果不是因为关羽的光环太强,麦城本该因为王粲而留名青史的。

某一天王粲登上麦城城楼凭高望远,禁不住百感茫茫,写下一篇《登楼赋》。文章的主题有两个,一是怀才不遇,二是客旅乡愁。

王粲当时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一次登楼将会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一个重要的文学语码。从此他的名字、身世和“登楼”这个意象牢牢纠缠在一起,在千百年后不断激起诗人们的共鸣。

在王粲以后,大约四百年的时间里,历史经过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北朝里边有个宇文家族建立的北周,后来在北周的基础上诞生了大一统的隋朝,很快隋朝又被唐朝取代。

当初北周的宇文护在山西蒲州黄河岸边的高坡上建起一座高楼,因为常有鹳雀在楼上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高楼称为鹳雀楼。

唐朝诗人行经鹳雀楼,照例都要登楼题诗,写尽各种苍凉和感慨。但众口相传,今天大家都能背诵的,就只有一首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很短小,貌似写实,却暗含激昂的哲理,用明晃晃的盛唐气象扫清了王粲定下来的悲伤基调。但是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悲伤的基调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被豪迈的意象遮掩住了。

让我们重读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底在表达什么?最简单的回答是:这当然是在如实描写眼前的景象。

真正意义上的“如实”意味着客观呈现、没有重点,就像外行人拿起相机随手拍的几张街景。

但高手去拍街景,会把想要呈现的重点内容突出出来,把不重要的内容淡化下去,通过巧妙安排的构图、明暗、光影把真实的街景筛选成一幅充满主观色彩的艺术品,所以旅游杂志上的照片和电影里的美景往往都比实景漂亮很多。

那些实景比照片漂亮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乱。有些城市的夜景为什么比白天的景观更美,正是因为灯光勾勒出大的轮廓,夜幕把各种脏乱差遮掩了去。

同样道理,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四望,看到的事物一定很多,诸如游客、路人、立柱、房檐、近处的树和远方的草、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牛羊……如果诗人这时候要写的不是诗,而是一篇文章,一定会铺陈出很多景物。但是诗歌必须凝练,五言绝句这种仅有二十个字的最短小的诗歌体裁就更加需要凝练。


登楼远望,在一切景物中,最让诗人生出感触的只有“落日”和“黄河”两个,其它千千百百的内容就必须从诗歌的画布上通通删除。

那么,西下的夕阳和东去的流水,这两种景象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它们在表达同一件事,那就是“人在时间流逝面前的紧迫感”。

你也许会说,“白日依山尽”当然可以这样理解,但“黄河入海流”关时间什么事呢?

这是因为在古人那里,江河奔流的意象早就成为一个文学语码。这还要追溯到《论语》,孔子在河边发出过一句著名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在感叹时间就像流水一样日夜奔流,片刻也不停歇。

当流水和时间发生了这样的关系,人们才会“追忆逝水年华”。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语码,诗人才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读诗之所以要“感悟”,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去体会语码带给你的言外之意。在现代人读古诗的障碍里,重要的一处就是脱离了古代的语境,不容易被诗里的语码唤醒本该被唤醒的感触。

那么,诗人为什么爱用流水来表达时间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古典诗词“意象化”的特性了。诗歌之所以打动人心,最要调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如果反过来,用抽象思维来说理,最多能够以理服人,但很难让人感同身受,自然也就很难让人产生共鸣。

调用形象思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运用意象。因为意象都是形象化的事物,画面感很强,而精心设计出来的画面总会让人还来不及调用理性就已经被感动、被俘虏了。

今天的广告行业最懂这个道理,很多成功的广告都是非理性的,纯粹以意象取胜。

回到关于时间的意象。“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所以要想用诗歌语言描写时间,就必须把时间形象化。

时间的特征是无论你有没有留意它,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它都在奔流不息,片刻也不停歇,而且一去不返、无法逆转。亘古如此,千百年以后也注定如此。那么,要给时间找一个“形象代言人”,再没有比流水更合适的。

今天我们看到各大公司都在为自己的产品去找形象代言人,这个思路其实就是古典诗歌的思路。只不过蹩脚的厂商往往不明白代言的原理,结果要么用一种形象代言另一种形象,要么用一种形象的某些特点去遮掩另一种形象的某些特点,不如诗人来得高明。这就导致消费者要么印象不深,要么领会不透。

用流水为时间代言,还可以做出许多差别。上一讲里讲到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水的来势是一种感觉,而现在“黄河入海流”,黄河水的去势又是一种感觉。来势给人压迫感,去势更带来无力挽留的怅惘。那么,当落日和流水的意象交织,诗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史记》讲过伍子胥复仇的故事,说伍子胥带着吴国的军队打进祖国的首都,掘开仇人楚平王的坟墓鞭尸泄愤。

楚国大臣申包胥责怪伍子胥做事过分,伍子胥说:“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就像一个赶路的人,太阳快落山了但还有很多路要走,没办法,只能违背常理、不择手段了。成语“倒行逆施”就是从这里来的。

对于一切有志向、有执念的人来说,“时不我待”总是一种深刻的悲哀。杜甫从诸葛亮的人生中总结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这样的道理。

那么,该怎样做才能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时间呢?王之涣给出了一个激扬的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因为时不我待,才需要抓紧去攀登人生的高峰。

当你理解了前两句诗里的时间涵义,才能真正体会到结尾这两句诗里的豪迈精神,体会到登楼的高度如何表达着人生的高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