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的不仅是粮食 ——伊盟赴哲盟农业参观团随记(旧文重发)

文/周晨曦

        按语:1990年仲秋,时任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书记陈启厚,率领各旗市和盟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伊盟农业参观团,赴哲里木盟参观考察。在奔赴哲盟的旅途中,陈启厚书记多次强调,今后参观也要搞责任制,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出去时轰轰烈烈,回来后不见动静。这次千里迢迢到哲盟,火车不能白坐,参观不能白看,回去后必须学出个样子来。惟其如此,作为随团记者,我全程密切关注所见所闻,肩扛摄像机,手握话筒,边走边采,边摄边录,回来后立即做出一部电视专题片,名曰《收获的不仅是粮食一一伊盟赴哲盟农业参观团随记》,除在电视台播出外,还组织全盟各旗市相关部门及乡村负责人观看。下面这篇解说词,就是经陈启厚同志审定后的文稿,曾经受到陈启厚同志的赞赏。

        松辽平原,多么美丽,多么辽阔,多么神奇,多么富有!

        内蒙古自治区的哲里木盟,就处在这片大平原的西端。

        8月初的哲里木大地,已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预示着今年粮食生产将再创新纪录。

        在这夏末之季,伊盟盟委、行署组织的农业参观团到哲盟参观考察,以探索、谋求、学习兄弟盟在大办农业中统一认识抓落实、深化改革抓服务的先进经验。

        西辽河两岸广阔的土地上,触目尽是迷人的绿色,一片片望不到边的玉米在原野上徐徐涌现。一踏上这块土地,我们就被这里农业深度开发的现状和远景所吸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1986年以来,哲盟的各级领导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部署,坚持改革开放,在思想上不断深化和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并一直把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抓紧抓实。到目前哲盟已有7个旗县市的101个苏木乡镇被列为国家和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去年,又有5个旗县市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近10年间,全盟的农业连续7年获得丰收粮食生产跃上三个新的台阶,总产量由1977年的78亿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17.4亿公斤,1987年猛增到18.9亿公斤,1988年又突破20亿公斤大关,达到20.6亿公斤。1989年虽然遭到特大旱灾,粮食产量仍然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年交商品粮由1985年的2.65亿公斤猛增到1987年以来的9亿公斤,商品率由过去的20%提高到40%以上。几年来,哲盟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的三分之一左右,商品率占全区的50%。这个盟的通辽市,粮食产量由1984年的2.85亿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6亿多公斤,1987年以来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近3亿公斤,成为全国12大粮仓市县之一,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一个。

        哲盟的农业为什么发展得如此迅速?探究其奥秘,如果只习惯地把它归结为靠政策,靠科学,那还不够。这些,固然是促进农业大上快上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这些共性认识的后面,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内在因素。这就是这个盟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全盟上下始终抓住农业不放,把农业作为立盟之本,富民之路。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亲自抓农业,组织生产,领导生产,重点抓好“强化基础,狠抓基层,搞好服务,发挥优势,稳定大局”五件大事,为农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这就是这个盟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不断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发挥集体经济优势,为群众提供系列化服务,使整个农业生产逐步向现代化和高层次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那么再好的政策,再先进的生产技术都是难以奏效的。

        哲盟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和新鲜经验,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

        你瞧!这些旗乡的“地方官”们,这些农业和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一个个看得多么专注,问得多么详细,记得多么认真。

        他们不会忘记,在奔赴哲盟的旅途中,率领参观团的盟委书记陈启厚就多次强调过,今后参观也要搞责任制,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出去时轰轰烈烈,回来后不见动静。这次千里迢迢到哲盟,火车不能白坐,参观不能白看,回去后必须学出个样子来。

        他们也十分明白,这次参观责任重大,压力不小,回去后要真干,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借鉴、效仿和运用哲盟的经验,从而使自己领导的地区在一二年内就有新的变化,新的起色。

        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是哲盟在农业生产中始终把握的重点。

        他们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攻方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目前,全盟已有机电井4.5万眼,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的稳产高产畦田400万亩;全盟的农用拖拉机已突破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占三分之一,全盟66%的商品粮基地都是机械化耕种。

        通辽市木里图镇的7.4万亩耕地,全部建成了“地平如镜,埂直如线,土碎如面,寸水到头”的高标准畦田。以机械播种为主要播种方式,作物的模式化栽培、合理的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和配方施肥等已付诸实施。1989年,全镇粮食总产3475万公斤,单产557公斤,其中玉米单产703公斤。

        通辽市育新乡的主要田间作业基本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和满肥化。全乡1.2万人,人均土地3.8亩,去年人均售粮1.2吨。全乡大部分农田的亩产达到800公斤,还建成吨粮田3000亩。

        哲盟以百万亩玉米高产攻关为突破口,确立“亿斤粮”工程,建设“亿斤粮”乡镇,加快规模经营和科技兴农的步伐。用统一的良种和栽培模式开展百万亩玉米高产攻关的活动,使不到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盟总产量一半以上的粮食。

        通辽市庆河乡的“亿斤粮”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是这个乡发展农业的特点。全乡已建成高标准畦田10万亩,去年粮食总产4774万公斤,商品率达到50.2%。去年,该乡运用大小垅模式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1099公斤。今年,全乡粮食总产可望达到5000万公斤以上,油料可达175万公斤,甜菜可达1万吨。

        科左中旗的舍伯吐镇,已经成为“亿斤粮”镇。该镇所有的耕地全都建成了埂直地平、渠系配套的畦田;为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生产条件近几年新添拖拉机50多台,现在全镇由集体经营的拖拉机就有70台,实现了机械作业系列化;另外,他们还坚持科技兴农,搞“立体种植”和“大小垅种植”,向不要钱的光、热、风要粮食,要效益。去年,该镇粮食总产超过亿斤,商品率达到50%,人均收入1050元。这里有一位叫白福贵的蒙古族农民,他承包土地60亩,近几年每年打粮5万公斤以上。

        受玉米高产攻关的启示,哲盟还在各地开展了甜菜、蓖麻、小麦、水稻等高产攻关,都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辽市西六方乡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推广油麦套种,即蓖麻小麦套种的技术,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这个乡的22万亩小麦,套种蓖麻18万亩,其中70%的套种田,平均亩产小麦300公斤、蓖麻125公斤,亩产值近600元。

        在通辽市的角干乡,我们看到了大片的油麦套种田。小麦收割后的套田里,蓖麻显得愈发高大茁壮。这里的同志介绍说,油麦套种,一地双收。只要整地精细,灌溉畅通,品种搭配合理,小麦选择中矮杆早熟品种,蓖麻选择中晚熟品种,减少共生期相互影响,再加上增施农肥,巧施化肥,适时浇水,狠抓田间管理,就一定能够增产增收。

        角干乡在甜莱种植上也打破了旧框框,坚持按模式化进行栽培管理。甜菜的大小垄种植,与玉米大小垄种植一样,较传统的垄作更能充分利用光能和风能,也有利于防治病虫害,而且还能合理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使植株的群体和个体在田间的布局更趋于科学。据介绍,采用大小模式种植的甜菜,亩产可突破3吨。

        棉花,也在哲里木的土地上生根、开花了。通辽市育新乡农民试种的棉花,亩产值可达540元。

        哲盟还以发展水稻为主要项目,开发利用新的农业资源。哲盟有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地600多万亩,宜于开发种水稻的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为充分利用这部分土地资源,为这些地区的群众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这个盟认真总结了前几年一些地方试种水稻的成功经验,做出了在这类地区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的决策,

        使开发盐碱地种水稻在全盟迅速开展起来,形成了群众性的“水稻热”。1988年全盟水稻面积不足10万亩,1989年猛增到20万亩,今年达到43万多亩。全盟涌现出一批万亩水稻乡镇、千亩水稻村和产稻万斤以上的农户。不少地方的农民通过开发水稻当年脱贫致富。过去一直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通辽市大罕乡,从1985年起开发盐碱易涝地种水稻,到1989年水稻面积突破800亩,亩产近400公斤,全乡的人均收入也上到了850元。今年,这个乡种水稻1.3万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哲盟农业开发建设特别是粮食生产方面的先进典型,使每个参观者都大开眼界,受益匪浅。而这个盟在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管理职能作用,大力加强综合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新鲜经验,更加引人注目,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放任自流的家庭经营,常常使单家独户的农民在大市场面前犹如“盲人摸象”;而强行推进规模经营,又违背当今农村实际,近乎“拔苗助长”。哲盟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走出了一条以稳定完善家庭承包机制的双层经营新路。他们根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统的功能,强化社会服务,从而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在哲盟,如今许多地方都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农田建设,统一种植计划,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浇地统一植保,统一购进籽种和各种生产资料。在一些综合服务搞得好的地方春播时干部领着机播手种地,群众跟在后面检查质量,干部操心,群众省心,干部群众心连心。

        通辽市木里图镇以“六统一”为主要内容开展社会化服务,深受群众欢迎。这个镇的田间作业,从翻地、平耙到播种、中耕、施肥、浇水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全都由集体统一安排、统一服务。这个镇的西台村,1983年包产到户时,分了土地,分了牲畜,但集体的办公室、砖窑、果园、树木和农机具没有分,集体经济拥有一定实力。近几年来,这个村很快就实现了“六统一”,农民群众每人每年只需交130元钱,仅占所有生产费用以及农业税、教育费、集体提留等总额的30%,其余70%由集体负担;而集体经济所取得的效益,则70%分配给群众,集体只拿30%。木里图镇东风村,目前集体存款35万元,农民存款35万元,发展生产不用靠贷款。不难看出,由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哲盟参观学习的日子里,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通辽市半田乡建新村党支部书记肖德新的经验介绍。

        肖德新,自治区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多年来,他带领群众,靠党的领导,靠党的政策,靠自力更生,靠艰苦奋斗,干出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哲里木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1983年刚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的时候,肖德新就提出:改革,首先要改掉“大锅饭”,不改不富,谁改谁富,先改先富,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但是,改革不能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怎么改?肖德新说:“农村改革是为了亿万农民,对群众怎么有利,我们就怎么改;群众怎样满意,我们就怎么改;生产怎么有后劲,我们就怎么改。所以,我们经过研究决定,土地,分;牲畜,分;车辆,分。该分的,都分!但从建新的实际出发,我们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决定土地一家只分两块,必须保持原来农田基本建设成果,不能打乱林网畦田的格局,不能影响以往农业机械的优势。我们还决定,机械不能分;集体企业不能分;凡一家一户搞不了的,都不能分,都要由集体统起来!这就叫作分而不乱,统而不死,该分的分,该统的统,统分结合,两层经营,两层管理,两个积极性,两条腿走路!”

        肖德新还说:“没有集体经济,就不叫社会主义!没有集体经济,就不能共同富裕!没有集体经济,就没有机械化,我们就不能从垅沟里走出来,我们就永远面朝黄土背朝天!”

        正是这种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是这种自觉而又适当的选择,肖德新创造性地开拓了适合建新村自己的改革模式,并带领群众积极努力,不断前进,以其丰硕的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像样的答案:7年来,建新村粮食总产由150万公斤上升到280万公斤,单产由300公斤上升到60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268元上升到1150元;全村的机动车辆由4台增加到25台,现在,除了铲和割外,其余农田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全村的耕地,2个人8天就可种完,只需300个辅助劳力经营土地,每个劳力打粮13.5吨,剩余的500多名强壮劳力全部转移到集体工副业上;全村的工副企业由1个增加到12个,收入占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二,去年实现税利100万元,工副业收入反过来每年补到农业上10万元,补贴给群众盖房15万元;如今,这个有410户、1620口人的村子,集体积累达350万元,其中自有流动资金150万元。近几年,中央和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多次来这里视察,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看来,双层经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哲盟的农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双层经营机制运转得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双层经营搞得活的关键,在于各级干部和集体的服务搞得好。综合性的系列化服务,使联产承包土地的农民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自己想办而没办到的事,集体给办到了;自己没想到的好事,集体也为其想到和做到了。这样,既发挥了各家各户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又显示了集体实行宏观指导和提供服务的优越性。

        当哲盟的“父母官”们向人们介绍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会有增产后,总会补上这样一句话:

        最大的收获是全党全民、全盟上下大办农业的意识越来越浓,农村的双层经营机制越转越活,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广大农民规模经营和科技兴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是的,农业发展的希望正是在这里!


                                                                                              1990年8月

(注:文中的伊克昭盟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市;文中的哲里木盟即现在的通辽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