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草根父亲

原创 Laura

(图片来自网络)

   《百年孤独》,有一段话: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们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惯性提示你亲人的温馨存在,理智却冷酷的通知你,你深爱的亲人已经不复存在。象是被突然抛在一个路口,站在这个路口,向后看,是亲人们的笑脸,熟悉而温暖;往前看,阴森恐怖,黑漆漆的看不透;往后看,你留恋,你心痛,眼睁睁的看着你深爱着的亲人们离去,却无力阻止;往前看,你迷茫,恐惧。前方,是一个不曾去过,但却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那是不是另一个世界?亲人们可以重新团聚?是一片虚无?他们就真的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了吗?如果生的必然结果是消亡,一代代人苦心经营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他们到底去了哪里?站在这个路口,我无助,失落,迷茫,心被撕扯着碎了一地….

(来自网络)

1.讨厌狗,憎恨日本人毛主席父亲生于1943年10月河北沧州。父亲没有出生以前,爷爷被日本人抓了壮丁,去东北做苦力,那个战争年代,人命如草芥一般,当了壮丁,十有八九有去无回。失去家里的顶梁柱,是女人的灾难,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自顾不暇,谁又有余力去接济他们,要么改嫁,要么乞讨。《1942,河南》还原了那个年代的苦难。影片描述了黄河决堤后老百姓逃难中的悲情:张国立扮演的主人公,是一个富足的地主,在逃难的途中,财产被洗劫一空,亲人一个个被饿死,为了仅剩的女儿,有个活路,把女儿卖了,却发现有太多的人竞争这一个名额,最终,女儿因为漂亮,读过书,被选中了,那一刻,父亲咧开嘴开心的笑了,随即嘴一撇,眼泪落了下来。女儿终于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而分别或许就是永别,一笑一哭之间,淋漓尽致的道尽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深情,不舍,对分别的痛苦以及深深的无力。那时的亲情,就是那么拧巴,残忍而又深情。

(《1942,河南》的片段)

    为了活下去,爷爷的兄弟们,打发了我奶奶。奶奶怀着我父亲,开始了乞讨生活,并在流浪中生下了父亲。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孤身女人生存下来已是异常艰难,很难想象,带着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奶奶是如何奇迹般的生存了下来,河北夏天的雨水是暴力的,我记得每次下完雨,河水都会暴涨;冬天又是异常的寒冷,汽车是可以在结冰的河上开的,大雪是齐腰深的。暴雨中,他们在哪里避雨;天寒地冻,他们是如何活过了冬天。父亲偶尔会说起讨饭中的心酸:有一次遇到一户人家办喜事,主人慷慨的扔了一个窝头:“小要饭的,拿去!“。接过来的,是一个长了毛的窝头,奶奶抠去了外皮,没舍得吃,留给了父亲。

(来自网络)

      父亲小腿上有一个黑色的圆形的疤,那是讨饭中被狗咬伤后留下的,奶奶把狗毛烧成灰摁在父亲的伤口上止血,血止住了,那段心酸的经历,象父亲腿上的疤痕,被深深的刻在心里。父亲对日本人的仇恨,源于童年的记忆,除了饥饿,就是奔跑,“日本人的轰炸机,象一窝蜂,密密麻麻的在头上飞,看到飞机必须玩命的跑“!记忆是有可能出错的,1945年日本投降,父亲那时才3岁,这些应该是奶奶讲给父亲听的回忆。总之父亲对日本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晚年的父亲有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偏执:厌恶一切狗,仇视日本人,忠于毛主席。

(来自网络)

    以前我真的不能理解父亲,在我看来,那是怪异的,顽固不化的,不能与时俱进的。整理父亲的回忆,我理解了父亲。苦难剥夺了他们的童年,亲情,连仅存的尊严都被剥夺的荡然无存,那段苦难,渗透到骨子里,黑漆漆的冒着浓烟。狗,日本人,成为了苦难的代名词,唤起了父亲对苦难的痛苦回忆。新中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发自肺腑的感激毛主席,在他们心里,毛主席是救星,是太阳,是神!苦有多大,爱就有多深。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苦难的仇恨,对幸福生活的深深感恩!他们已经老去,被社会渐渐的遗忘,他们的幸福就变成了能和儿女们说说话,即便这么简单的愿望,我们也很难满足他们。我们自以为拥有新思想,新观念,充满着正能量,他们的观念是陈旧过时的,没有价值的,甚至充满了负能量,我们回避甚至不屑于和他们交流。每次父亲跟我提起他过去的恩怨,我都显得不耐烦。有一次,我甚至出言伤害了父亲:”你讲这些怨恨的事,对现在有帮助吗?人应该活在当下,别再拿过去的怨恨再次伤害自己,传染负面情绪,我不想听,以后不要再跟我说这些了!“父亲愣在那里,看着愤怒的我,他的表情很复杂,难过,害怕,愤怒,失望,无助,他低下头,象是做错了事情的小孩子,缩在椅子里,低低说了一句:”人老了,可能都会絮叨,我以后再也不说了!“那一刻,父亲显得那么苍老,弱小,看着他佝偻着身子蜷缩在椅子里,我感觉自己像是个畜生,咬伤了疼我爱我的亲人,还硬着脖子,接受了父亲的道歉。回想起这一幕,我感到愧疚,后悔,心疼!我也要到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的孩子们正经历青春期,一代代的人生,好像复制粘贴一般,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循环上演,和父亲一样,我也时不时被孩子们顶撞,”教育“,这是我该遭的报应!写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父亲极尽所能的爱着我们,却如此不被理解,被残忍的伤害,他该有多么伤心,多么失望,多么痛苦!我多么想匍匐在父亲的脚下,跟父亲说一声对不起,可惜他再也听不到我说话了….

(来自网络)

2. 70年代,我就有了“LV包”60,

70后的父母们,童年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苦难,被深深的伤害。让下一代幸福,再也不让孩子们重蹈他们的苦难,成了那一辈人的追求。我是70后,我出生的时候,爸爸已经退伍并转业到塘沽“四号码头“工作。那是个物资奇缺的年代,买布要有布票,买肉要有肉票,买油要有油票。每家的票都是有限额的,得省着用,用完就没有衣服穿,没有粮食吃…总之,家家都自己做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穿,老二穿小了,老三穿....补丁摞补丁,补到不能穿为止。那时候只有到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肉饺子,吃到白面馒头。而我和妹妹却很小资的穿上了皮鞋,穿着工厂加工的成衣,我俩甚至奢侈的每人拥有一个粉红色的小包,有照片为证:下图是我和妹妹背着小包在塘沽公园的照片。遗传了父亲,我和妹妹都爱吃糖,甚至是嗜糖。父亲就极力的想办法满足我们,结果就是我俩都有一嘴蛀牙,那是小时候吃糖太多的缘故。60后的姐姐,小时候就吃过香蕉,而那个时候,好多人都不知道香蕉是需要扒了皮才能吃的,包括父亲自己。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他们童年缺失的幸福加倍的加给孩子们。这是父亲那一代人的共性。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60后,70后的幸福童年,是父亲那一辈人竭尽所能创造出来的,他们的经历了百分之百的苦难,给予了我们百分二百的幸福,感恩父亲!

我和妹妹背着LV包,在塘沽天河园拍的照片

3. 一支钢笔的力量

父亲重视教育,敬重有文化的人。并且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坚持学习。我清楚的记得我的第一本启蒙书《石油的一家》,那时候我还在上育红班(现在叫幼儿园),书里有很多插图,很多小人人手拉手的图片,每个小人头上都有字,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用拟人的方式解释石油上下游的各派生产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应该是一本工业知识普及书,那个没有动画片,没有连环画的年代,插图多的书,是小孩子可能看懂的书,父亲应该费了很多心思才选中这本书作为我们的启蒙书。那时候父母还在两地分居,父亲在塘沽,我娘在沧州农村。父亲回家,就意味着要认字;不会读,就得挨打。挨打最多的是我哥,他好像天生和文字有仇。父亲回家的画面经常是哥哥和父亲一起抹泪。在这个情形下,经常被讲起的就是”五毛钱钢笔“的故事。父亲跟随奶奶嫁给了”郑爷爷“,结束了流浪生活。在农村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中,父亲是个拖油瓶,是个外人。父亲渴望上学,对于吃顿饱饭都很困难的家庭,对于这个”拖油瓶“,上学简直是奢侈到无以复加的妄念。没有钱上学,父亲就常常站在教室外蹭课,没有笔,就用树棍在地上写,父亲应该是很有悟性的,经常在教室的窗户外对先生的提问对答如流,教书先生接收了这个贫穷而勤奋好学的学生,条件是自己买学习用具。从继父那里要到钱,是没有指望了,父亲就去挖”辣根“换钱(那应该是华北平原的一种药材,我只听过名字,没有见识过),买了人生第一支钢笔,五毛钱。这支钢笔点燃了父亲追求知识的热情,成为了父亲开启梦想的钥匙。为了上学,父亲经常挨饿,因为上学不能干农活了,就意味着没有饭吃,放学了,同学都回家吃饭了,父亲却经常饿着肚子钻进草垛里,饿极了就喝口凉水。父亲上到了高小( 相当于现在的初一),就被迫中断了学业,因为上中学就得去县城,那更是一笔无法想象的巨款。父亲的梦想,转化成了对我们的期待,我上初中以后,父亲居然还有能力辅导我几何,这让我感到神奇,可见父亲学习功底之深,也或许是父亲一直坚持自学,父亲走了,再也没有机会追问答案了。

(来自网络)

    92年我在淮工上学,一周回家一次。有一次,午觉睡的懵懵懂懂,感觉有人在看着我,睁眼一看,是父亲,脸挨得很近,一脸崇拜,温情的注视着我。看到我突然醒来,父亲慌不择路,逃也似地走开了。等我有了孩子我终于理解了父亲,孩子们流淌着我们的血,神奇的有着和我们相同的五官,甚至是神态,喜好;那个曾经的肉蛋蛋,心尖尖,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一个帅小伙,他们的见识,知识,渐渐超越了我们,说着陌生的话,讲着让我们一愣一愣的道理。我们崇拜着,幸福着。他们是另外一个我们,延续了我们的生命!“爱”是他们很难启齿的字,他们把浓浓的爱藏在心里,用溢满了爱意的眼神偷偷的关注着我们。老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时间是残忍的,我们不能象“哆啦埃梦”那样坐着时光机回到从前。等到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却再也没有机会去感恩了。如果有,我一定跪拜在父母脚下,“爸爸,娘,谢谢你们的养育之恩,儿懂了。“

(来自网络)

    2012年父亲被查出胃癌以后,住院成了日常,即便是到临终前的几个月,父亲仍然坚持在病床上练习毛笔字,并且写的有模有样。有照片为证。对于现在的孩子,甚至是我们的同龄人,上学是一种苦差,绝对和幸福沾不上边,这种苦差却是多少父辈人难以实现的梦。生活待他们如此的残酷,他们却从不折服,绝不苟且,他们身体力行的坚持着追求。在苦难中,活成了光源和榜样,给予了我们不被生活挫败的力量。感恩父亲!

(照片拍摄于距离父亲去世的一个月前,他的鼻子上插着导管,手里拿着刚刚抄完的心经)

4. 冻僵的16岁少年

辍学后,父亲遇到了一次招工的机会。文化测试合格,但是父亲因为营养不良,个子不高,落选了。招工结束后,招工负责人就撤回了县城。县城离村子大概30多公里。那是早春或者是深秋,总之是个寒冷的季节。父亲没有鞋穿,光着脚,走到县城天已黑透。他哀求用工单位的负责人给自己一个机会,却再次被拒绝了。天亮后,这个负责人吃惊的发现了蜷缩着冻僵在在窗户下的父亲,这个孩子居然在窗外守了一夜,也许被这个少年的执着打动了,也许父亲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共鸣,父亲终于被录用了。父亲成了“公家人“,端上了铁饭碗,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再也不用光脚,再也不用挨饿,父亲成功的跳过了”龙门“,逃离了苦难。 2年以后,父亲又应征入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是个平凡到无以复加的角色,但在当时却备受尊敬。那时的农村,村长代表着至高的权利,每次父亲回家探亲,都由村长亲自陪同,家里坐满了人,听父亲讲在天津的见闻。可见父亲当时在村子里的地位和影响。父亲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改变了命运,成为我们面对挫折的榜样,我们也因此而受益,免于经历父亲同样的苦难。感恩父亲!

(来自网络)

5. 豆腐块和戒烟

    父亲是个极度自律的人。父母分居了17年,1980年,我们一家团聚在连云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着军人的习惯,被子叠成豆腐块,所有的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袜子叠起来放在枕头下,鞋子头冲外整齐的摆放在床前,牙刷,牙缸放在水池的右侧…. ,而我们习惯了杂乱无章的自由生活,团聚生活伴随着各种不适,一地鸡毛。父亲接过了母亲的工作,早上做饭,叫我们起床;晚上辅导功课,督促我们上床睡觉。父亲甚至试图培养我们按照军人的习惯吃饭,作息:限制在5分钟内起床,5分钟内吃完饭。最终父亲妥协了,没有人能做到父亲的自律。我哥的成绩一如既往的不好,长成半大小子的哥哥,非常叛逆,曾试图离家出走,去武当山拜师学艺,幸亏父亲及时报案,哥哥在火车上被拦了下来。不然我家就会出一个“武当高僧”!那时叛逆的标配是烫头,抽烟,穿喇叭裤。介于父亲的威慑,哥哥虽然不敢烫头,穿喇叭裤,但是学会了抽烟。父子俩经常为此发生冲突,一次争吵中,哥哥理直气壮的质问父亲:“你叫我戒烟,你为什么不戒!“父亲愣了一下,”好!我抽了20多年的烟了,我今天就戒,我戒你也得戒!“ 20多年的烟龄,戒烟谈何容易,父亲居然真的说戒就戒了,直到去世,再也没有抽过烟。哥哥也因此放弃了抽烟。对待子女教育,父亲也焦虑,也操心,比起我们对孩子的碎碎念,父亲更多的是用行动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事。而且言出必行,绝不含糊!

(来自网络)

6. 皮鞋和抠手指父亲是一个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自尊心很强的人。胃癌手术后,父亲从85公斤瘦到了55公斤,一阵风就可以把父亲刮倒,即便是这样孱弱,父亲依然坚持独居,坚持出门穿皮鞋。这两个坚持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办到,但是对于被病痛折磨的没有一丝气力的父亲而言,穿皮鞋跟穿铁鞋没有任何区别,但是他坚持穿的体面,他不愿意自己看起来像个病人,被别人怜悯,坚持独居,不给子女添麻烦。幸亏父亲的铁哥们---武叔,他说服并给父亲张罗了住家保姆,这才解决了术后的生活问题。住院期间,为了让父亲睡个好觉,我把父亲晚上接回家,早上再送回医院。有一天夜里,我被一声异响惊醒,冲进父亲的房间,我看见父亲苍白着脸滚落到地板上,捂着肚子,牙关紧咬,一声不吭。癌痛,疼痛指数不亚于生产之痛,需要打杜冷丁止痛,父亲就这么硬扛着,我心疼的责怪他为什么不叫醒我,父亲疼的只是摇头,他是怕惊醒我,打扰我睡觉…

     父亲在生命最后的一个礼拜,突然中风,不能说话,他好像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他比划着要见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抠手指头的动作,家人轮流猜,他都摇头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父亲晚年没有了积蓄,住院的费用大部分是我们子女支付的,”抠“和”扣“有着相近的发音,父亲已经不能说话,他用这种手势想告诉我,从他以后的住院报销和丧葬费中,把我们支付的费用扣下来,还给我们。我含着眼泪和父亲确认,他重重的点点头,竖了个大拇指… 即便是临近大限,他想到的依然是不给子女添麻烦。这个让人心疼的怪老头,将善意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

(病床上的父亲坐起来,慈爱的看着我)

写在最后:我的亲爷爷姓陈,被日本人抓走后,他奇迹般地逃了出来,四处打听,寻找失散的母子俩。终于在父亲工作以后,他们见到了彼此。那个场景一定是悲情而又幸福的。后来,父亲又多次去过沧州老家,看望爷爷以及陈家的亲人们,我也见到了陈家亲人,四叔陈国砚,大哥陈青,弟弟小胖,姐姐小兰….四叔在政府工作,是沧州地税局的局长,是我们陈家最有出息的人。大哥做农产品批发生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我们陈家的血脉又重新连在了一起,父亲生前姓郑,名书德,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墓碑上的名字改成了“陈国德“,父亲说过,活着要对得起继父,死了要回到老陈家….

(父亲和爷爷团聚的照片,四叔陈国砚提供)

  我们读到的历史,是名人和英雄的丰功伟业史,而推动历史进程的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卑微,渺小,被淹没在历史的深处。我们的父辈们,像春天的野百合默默无闻,饱经苦难,却活得热烈,绽放!他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并深深的爱着我们。他们是生活的强者,我们世界里的英雄!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来自网络)

我的父亲是一个草根,他的出身低到了尘埃里,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我所记录的事迹,平凡而琐碎。世界依然那么不友好,生活依然一地鸡毛。父亲的爱,温暖地包裹着我们,成为抵御生活种种不堪的盔甲。写这篇对父亲的回忆,无助于改变生活,也不会给我带来名利,我希望这段文字能唤起更多人对父辈的理解,感恩和包容,不要像我那样,等他们都离去了,追悔莫及!我愿意相信有另外一个世界,这样我们死后一定可以和父母团聚。

1月21日,是父亲的忌日,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以及天下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的草根父亲们。

(我娘和我爸)

愿我的父母在天堂里幸福,安好!不孝女陈芳叩拜

2021年1月18日凌晨原创 Laura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