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惊人,红楼梦大结局的真相竟然是这样的!

特别声明:本文绝非标题党,而是本人多年读红积累所成,是系统性分析研究的原创文章,故而比较长,但却揭示了《红楼梦》的真正结局,所以如果一次性读不完,建议收藏下来慢慢看。

红楼梦的真结局

《红楼梦》的真结局大概是这样的——

这样读你就读懂了《红楼梦》

脂批说: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脂批说:万境都如梦境看

脂批说: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要想弄清楚这个千古谜团,需要从以下几个问题来入手

两个宝玉

大家都知道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第一男主角,很大一部分主线情节都围绕着第一男主角来展开,但是书里面还有另外一个宝玉,就像贾宝玉的影子似的,虽然在公认的曹雪芹原著的前八十回没有正式出场过,但仍旧给人印象深刻,这个宝玉就是甄宝玉,甄宝玉各个方面都跟贾宝玉很相似:

首先,名字一样,只不过一个是甄(真)宝玉,一个是贾(假)宝玉,

其次是性情上的相似,贾宝玉年幼抓周时是:

“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

贾宝玉常说这样令世人侧目,感觉稀奇的话:“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甄宝玉呢?甄宝玉是这样的:

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

贾雨村所以下结论说,他们二人是秉正邪之气而生者,都算是同一类人。从以上原文描述中又可以看出,这二人都是对“女儿”很看重的。在贾雨村与冷子兴的描述中,两个宝玉又都是受到祖母过分溺爱的少年公子。

再其次,贾宝玉和甄宝玉的外貌相似,甄家的下人婆子们来到贾府,见到了贾宝玉吓了一跳:

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四人一见,忙起身笑道:“唬了我们一跳。若是我们不进府来,倘若别处遇见,还只道我们的宝玉后赶着也进了京了呢。”一面说,一面都上来拉他的手,问长问短。宝玉忙也笑问好。贾母笑道:“比你们的长的如何?”李纨等笑道:“四位妈妈才一说,可知是模样相仿了。”

外貌的相似还表现在贾宝玉做梦到了甄家花园里,第一次见到甄家的丫头,丫头们直接管他叫宝玉,可见两人外貌的相似。

甄家婆子们提到了性情的相似:

四人笑道:“方才我们拉哥儿的手说话便知。我们那一个只说我们糊涂,慢说拉手,他的东西我们略动一动也不依。所使唤的人都是女孩子们。”四人未说完,李纨姊妹等禁不住都失声笑出来。

后面李纨等姊妹们失声笑出来,就是指甄家婆子们口中甄宝玉的性情跟贾宝玉一样,所以才不禁而笑。

再其次,我们都知道贾宝玉有一个心中的挚爱林妹妹,可是贾宝玉做梦梦到甄宝玉,在梦里甄宝玉长吁短叹:

“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

由此可见,甄宝玉也有个属于自己的“你妹妹”。而且甄宝玉的“妹妹”也爱生病。甄宝玉也会为了她的病而胡愁乱恨。

再后来,在梦中相遇的两个宝玉都听见“老爷叫宝玉”,唬的都慌了,说明两个宝玉都怕自己的父亲。

在好了歌注里有一句:展眼乞丐人皆谤,脂砚斋的批语是:“甄玉、贾玉一干人”,这说明,在家族衰败以后,甄宝玉和贾宝玉都沦落成了乞丐。两个人不仅仅外貌性情及家世、所爱之人相似,连最后的命运也是类似的。

甄、贾宝玉相似之处太多,就好像同一个人的不同分身一样,连脂批都说:

“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两个宝玉,一甄(真)一贾(假),乃是一对双生对子。

故而脂批中给出结论说:“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脂砚斋说“凡写贾家之宝玉,正为真宝玉传影”,说明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影子通常是从镜子中映照出来的,因为是照镜子所以两个人才什么都相似。照镜子的那个是真的,镜中映照出来的那个是假的。一个真实一个虚幻,照镜子的那个真实,被镜子映照出那个影子虚幻,贾宝玉是影子,是假宝玉,所以贾宝玉是虚幻的。

不单甄、贾宝玉是这样的关系,甄府和贾府也差不多情形一样。

神秘的甄家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在红楼梦中有一个神秘的背景家族——甄家,这个甄家在前八十回里,不曾有重要的正式人物正面登场,所有的描写都是侧面描写、梦境描写和背景描写,影影绰绰的似如烟幕,云里雾里使人捉摸不定,但又似乎与贾府有着某种宿命般的神秘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完全等同于四大家族之间的“连络有亲,互相照应,一损俱损,一荣皆荣”的贵族家庭之间的关系,而是作者有意设定的与贾府有着某种神秘对照关系的家族。那么这种对照关系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甄家的势派非常大,在贾琏夫妇与赵嬷嬷关于省亲的谈话中提到了甄家:

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庚辰侧批:应前“葫芦案”。】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在这段话之前,赵嬷嬷提到贾府接过一次驾,是把银子花的像淌海水似的。之后又提到甄家接驾四次,是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填海的。这样对两家接驾的形容非常的相似,甄家又是非常的有派头,连王熙凤都说: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

其次甄家如此有钱有势,跟贾府也关系密切,省亲的时候,贾府需要“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因而需要用银子。贾蔷道:“才也议到这里.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缦的使费。”

由此可以看到甄家收着贾府大笔的银款,贾府对甄家十分放心。此外,甄家的主子到京首先派仆人来拜访和送礼,之后甄家被抄家了,也是偷偷摸摸将部分家产转到贾府藏匿,可见甄家与贾府同为豪门贵族,其次也证明了两家关系密切。

贾宝玉在做梦梦到甄宝玉的时候,十分惊讶:“除了我们大观园,竟又有这一个园子?” “除了鸳鸯、袭人、平儿之外,也竟还有这一干人?” “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

贾府的众姊妹们聪慧灵秀,富有才情,而贾雨村也提到过甄家:

“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

这说明甄家的一众年轻小姐们也同贾府姊妹们一样是少见的优秀。

可见贾宝玉梦到的甄家实在是处处与贾府相类似。

其次在抄检大观园那一回,探春不经意间说出了这样的话: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里探春说的是贾府的下人在私下里偷偷议论甄家,曾经自己抄自己的家,到了后来,甄家果然又被朝廷给抄家了。在书中,自己抄自己家的就是贾府自己做的“抄检大观园”的事情,从探春的话里能看出,甄家早前也曾经干过类似“抄检大观园”这类自己抄自己家的事情,此后,甄家又被朝廷抄家,探春预言贾府也是“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从书中大量的线索来看,探春的预言成真了,贾府后来果然也被朝廷抄家了。

甄家自己抄自己家,贾家也自己抄捡大观园;甄家被朝廷抄家,贾府后来也没有逃脱同样的命运。

不单甄、贾宝玉命运相同,就连甄、贾两家的命运结局也一模一样,作者在太虚幻境中给贾宝玉看到了石牌坊上的对联上写道:“假做真时真亦假”,在《红楼梦》中,甄谐音并对应着真,贾谐音并对应着假,这副对联也可以写成:“贾做甄时甄亦贾”,这句就可以解读为:贾府当做甄府来看时,甄府就是贾府,以及贾宝玉当做甄宝玉看时,甄宝玉就是贾宝玉。

脂批说过贾宝玉正是真宝玉传影,脂批也评论过甄家:“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

可见,无论是甄宝玉、贾宝玉,还是甄府、贾府,本是同一回事,并不存在两个不同的人,两座不同的府邸,只是作者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假的那个是真的那个的影子,作者实际上写的是甄(真)的,给读者看的,却是甄家的影子贾(假)家。

甄家与贾家尽管看上去,还互有交往,但实际上一真一幻,并不能同时在同一个世界中并存,假的那个是影子,只能存在于镜子里,真的那个却另有深意,真的那个,原型实际上影射作者自己的曹家(江宁织造)。所以脂批在讲到甄家接驾的时候说:“真有是事,经过见过”。

甄家与贾家一个是在现实世界,一个处于镜中幻境之中,所以甄贾两家不可能在同一个世界中存在。在贾雨村在应天府新官上任审葫芦案的时候,门子递给贾雨村一份护官符,护官符上列举了金陵四大家族,门子说:“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然而护官符上却没有甄家,是甄家的地位不够,权势不大,不够资格位列护官符吗?可是赵嬷嬷说了:独他家接驾四次,银子堆山填海的花,王熙凤还想不通,他家怎么那么富贵呢?看起来甄家比其他四大家族还要富贵呢。

是甄家不在金陵吗?前面贾雨村说了,甄家是:“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院总裁”。其次,贾宝玉向史湘云说起甄宝玉的时候,史湘云说他:“你放心闹罢,先是‘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闹急了,再打狠了,你逃走到南京找那一个去。”

这里可以看出甄家位于金陵南京是无疑的了。

是甄家在小说中作为一个背景家族本来无足轻重,所以不必重点提及吗?可是脂批又说:“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看来甄家还是关键的不得了的设定,是特别要被提出不能让读者忽视的一种关键性存在,然而护官符上只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却独独没有甄家堪称咄咄怪事,难道作者忽略了甄家吗?

不是的,甄家其实就在护官符上,护官符第一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不假者为真,故此,护官符贾家那一句,可以解读为:贾为真(甄),白玉为堂金做马。

由此可以看出,甄家与贾家其实是一家,作者写的贾家就是甄家,这也就是为什么门子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贾府中有自史家嫁过来的贾母,有自王家嫁过来的王夫人和王熙凤,有后来自薛家嫁过来的薛宝钗。而薛家也有自王家嫁过去的薛姨妈,可是以甄家与贾家的亲密关系,遍察贾府却无一妇娶自甄家,无一女嫁到甄家,与大家族之间互相连络有亲的常态及为不符,这种不符合常理的情况只能是:甄家与贾家不是在同一时空中存在的,贾家实际上是甄家的影子,小说中偶尔写到甄家与贾家的来往,是为了提醒读者甚至是主人公贾宝玉,真相在虚幻中若隐若现,真相实际上隐藏在背后。

镜子与梦之“风月宝鉴”

前面分析过,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贾府是甄府的影子,我们可以假设在江南甄府的上空悬有一面无边际的巨大镜子,这面镜子拥有神奇的魔力,甄府中的老老少少,主子奴才一概看不见头顶的这面镜子,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能事无巨细,洞察秋毫的照见发生在整个甄府里的大小私情隐秘之事,不单照见了,还将整个甄府幻化成镜中之影,这影便是贾府,不单幻化成影,这影还被人看见记述了下来,成了一本书,这个看见记述者便是石头。

那么在《红楼梦》一书中究竟有没有这样一面神奇的有魔力的镜子呢?很明显是有的,不单有,这面镜子还有它的幻身,还曾正式出场开口说话,这面镜子还有正式的名字,而且这面镜子的名字甚至还曾经是整部书的待选名字之一,不用说,这面镜子就是风月宝鉴,风月宝鉴的正式出场在贾瑞调戏凤姐一段故事中,后来被跛足道人抢走,再无下落。有人认为贾瑞这一段故事是曹雪芹在开始创作《红楼梦》之前的青少年时期的早期作品,在后来开始写红楼梦以后,又把这段旧作删改加入到红楼梦中,但是我觉得风月宝鉴故事如果仅仅是为了将作者年轻时的早期作品保留而留在整部书里面的话,何以这面短短出场立刻消失的镜子竟有使整部书有可能被命名为《风月宝鉴》的荣幸呢?其次,镜子的名字是风月宝鉴,通部书那么多风流冤孽故事,为何只在早期独独照了一回贾瑞,镜子就消失了呢?那其他风月故事又是如何被鉴呢?我认为镜子并没有消失,它只是回到了甄府上空,继续默默无语的照着,真实的记录下甄府大小事,然后传真入幻,变成贾府之事给我们看,贾宝玉和贾府同为虚幻的影子式的存在,读者在一部书里心心念念所看到的贾宝玉一切行止言语态度,并非实情实景实有其人,而是甄(真)宝玉也如此做过了,说过了,影子照实对应说一遍,做一遍而已。不单贾宝玉如此,贾家所有人物,事态,隐情,私密,莫不如此对应甄家,贾家有个 幻.林黛玉葬花,那是因为甄家有个真.林黛玉葬花,贾家有个幻.酸凤姐泼醋,甄家便有个真.酸凤姐泼醋,贾家有个幻.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甄家便有个真.大观园,园子里面有姐妹们结诗社,可以想见,凡贾家为读者所见闻之事,皆为甄家所发生过之事,只是作者有许多不可言说的理由,不方便直书甄家,只好给人们看烟云模糊的幻影罢了。

我们既已知道贾府之事为甄府幻影,那么可以推断,在甄府之中必有一个甄瑞调戏甄家凤姐故事,镜子本来悬于甄府上空,此刻又以一个幻身的形象被跛足道人赠与病中的甄瑞与他治病,而镜子竟能有自己照自己的魔力,使得这个甄(真)故事变幻成了贾(假)故事,才有我们看到的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的一出幻影戏。而当贾瑞既死,家人要烧镜子,镜子自内而哭道:“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这里镜子干脆自己直接开口告诉我们,镜子正面所照之事都是幻影,是假(贾家)的,真(甄家)的在镜子背后,其次,我认为镜子并没有从此消失,而是很快的又以另外的幻身回到了甄府里继续传真照影。这是有证据的,那就是怡红院里宝玉卧塌前的那面穿衣镜,这面镜子历来为研究家所重视,但我觉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以说宝玉卧室里的穿衣镜是极为重要的道具。我认为那是风月宝鉴被跛足道人救走以后,再度变化成另外一个幻身,以穿衣镜的面貌再度进入大观园,直接进入男主角的卧室去窥探隐密以完成传真化影的任务。只不过,风月宝鉴的真身在甄宝玉的卧室中,而贾宝玉卧室中那一面不过是风月宝鉴自照的产物,自己的影子罢了,平时甄宝玉睡觉时镜套子被放下来,偏偏有一天忘了放下,甄宝玉便为镜子所摄,梦中见到了自己的幻影贾宝玉,而甄宝玉做梦这件事本身同时又被穿衣镜(即风月宝鉴)传真化影,所以,作为甄宝玉影子的贾宝玉也必然要做和甄宝玉同样的梦,又由于,贾宝玉房中的那面镜子反照回了幻影之后的真影,所以贾宝玉会梦到甄宝玉做梦醒来后叹气,说自己梦到了贾宝玉在做梦,真性不知哪里去了。正如两面镜子对面相照,则影像重重叠叠,互为反照,层层反射,无穷尽也,在此处更为奇特的是,这不是两面不同的镜子对照,而是镜子自己照镜子自己,同时镜子又照自己的幻影,因此更加迷幻致惑……而我们读者是被作者反笔所写而扭着看的,故此,我们看到的,反倒是贾宝玉做梦梦到了甄宝玉在那里说自己做梦来到贾府的事,醒来以后反倒自己叫自己名字,所以丫头们才说,床前的镜子对着人睡觉会丢魂什么的。我们都知道红楼梦并无一闲笔,作者借丫头的话在提醒我们这面镜子才是本书一大关键,难怪有的读者会说,宝玉这一梦描写十分不寻常,读来令人悸然心动,甚至令人惊心动魄。

《红楼梦》原著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这面穿衣镜:

第一次提到穿衣镜,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原文如下:

“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

此时宝玉还未住进怡红院,原文写到“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这句话很有些暗示贾府中一切人物都是镜中幻影,另外还有一个甄(真)家与自己形相一样的意思。

第二次提到穿衣镜,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贾芸到了宝玉的卧室,原文如下:

贾芸听得是宝玉的声音,连忙进入房内。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却看不见宝玉在那里。一回头,只见左边立着一架大穿衣镜,从镜后转出两个一般大的十五六岁的丫头来说:“请二爷里头屋里坐。”贾芸连正眼也不敢看,连忙答应了。

第三次提到穿衣镜,第四十一回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原文如下:

“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诧异,忙问道:“你想是见我这几日没家去,亏你找我来。那一位姑娘带你进来的?”他亲家只是笑,不还言。刘姥姥笑道:“你好没见世面,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戴了一头。”他亲家也不答。便心下忽然想起:“常听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说毕伸手一摸,再细一看,可不是,四面雕空紫檀板壁将镜子嵌在中间。因说:“这已经拦住,如何走出去呢?”一面说,一面只管用手摸。这镜子原是西洋机括,可以开合。不意刘姥姥乱摸之间,其力巧合,便撞开消息,掩过镜子,露出门来。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两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

这里刘姥姥暗想:“这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细心体会这句话更深的含义,就会发现作者似在暗示,他现在写给读者看的故事,是发生在镜子里头的故事,那也就是说,现在读者读到的所有贾府发生的一切,都只是镜中幻影。

第四次提到穿衣镜,也就是贾宝玉梦到甄宝玉那一回,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一回,原文如下:

“袭人在旁听他梦中自唤,忙推醒他,笑问道:“宝玉在那里?”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如今倒在大镜子那里安了一张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不定,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是先躺下照着影儿顽的,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经。””

从十七回直到第五十六回,凡相对不熟的外人进到贾宝玉卧室,作者都不会忘了描写这面镜子,特地告诉读者这面镜子的存在,一直到第五十六回,才交代了贾宝玉在镜子所照下,做梦梦到了甄宝玉。由此可以看出穿衣镜的重要性和我们前面推测其为风月宝鉴幻身的可能性。

除此而外,贾宝玉与镜子在原著中还有更明白的暗示,那就是贾宝玉所做的灯谜,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那一回,大家的灯谜谜底隐喻了各自的命运,这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有很多版本是没有宝玉制的灯谜的,因为有些专家考证说那个灯谜是个老灯谜,在以前的小说里有,并且也不是每个版本都有这个灯谜的,所以怀疑后人是从旧小说里抄来窜入的。可是宝玉所做这个灯谜却令人震惊的很,按照我之前的影子空幻论,贾宝玉未来命运将会做为镜中幻影随风而散,而在这一回里,贾宝玉制的灯谜是:

贾政又看到宝玉作的一条:“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

贾宝玉的灯谜,谜底正是镜子,既然同一个场合,别人做的灯谜谜底都暗示了各人的未来命运,那么贾宝玉的灯谜也必定同样暗示了贾宝玉未来的命运,他的灯谜谜底是镜子,恰好印证的贾宝玉做为一个镜中幻影的最终宿命,而这面镜子正是风月宝鉴,从灯谜这里也可以印证前面关于贾宝玉真实身份的推测,所以在我看来,这个谜语非常关键是删不得的,我想有些版本既然能在这里出现贾宝玉的灯谜,就绝不会是偶然的,甚至,我猜测这会不会是有人看过原作者最终大结局后,了解了贾宝玉的最终命运,又补上的这个灯谜,以呼应结尾,可惜一切都已经是谜团了。

(贾宝玉的灯谜仅见于梦觉本(甲辰本),关于此灯谜的相关争议之处的详细考证见本文附录二)

前面我们说过,甄宝玉也有自己的妹妹,那个甄府中的“你妹妹”跟林黛玉一样,也爱生病,并为甄宝玉所牵肠挂肚。

《枉凝眉》中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是指林黛玉,镜中花是指贾宝玉,前面已经证实贾宝玉的灯谜谜底是镜子,贾宝玉是甄宝玉在风月宝鉴中的影子,镜中花正是镜中之影的意思,那么代指林黛玉的“水中月”同样是反射出来的影子,贾府中的林黛玉是甄府中甄宝玉的那个“你妹妹”的影子

由前所述,风月宝鉴的幻身曾经两度出现在贾府以完成它传真照影的使命,第一次是在贾瑞事件中,第二次是在贾宝玉卧室的穿衣镜映照下,贾宝玉梦到了甄宝玉。贾府抄家以后,贾宝玉先被羁押,后面还落魄了一段时间,按照好了歌注那句“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后面的脂批,贾宝玉和甄宝玉两人的命运又相同了,成为了人人皆谤的乞丐,可是家被抄了,穿衣镜太大又不可能被贾宝玉随身携带,并且很有可能在抄家过程中被没收和打碎了,而此时贾宝玉还未彻悟,根据脂批,贾宝玉和甄宝玉都流落成了乞丐,说明风月宝鉴此时还在继续传真照影的任务,但既然贾宝玉依然过着和甄宝玉命运相似的生活,说明风月宝鉴还在继续它的使命。也就是说,我可以推测出,此时,风月宝鉴又以另外一种面目,另一个幻身出现,继续留在贾宝玉身边,完成它注定的使命。那么风月宝鉴还有没有第三个幻身呢?我觉得还是有的。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镜子有关的情节,不止是他做的灯谜和做梦梦到甄宝玉,还有一个特别不引人注目的细节,是跟镜子有关的,但是由于我们推断出贾宝玉的命运和镜子这样东西有特殊的关联,所以哪怕再小的细节,只要是跟贾宝玉和镜子有关的,也要特别加以关注才是。

在《慧紫鹃情辞试莽玉》那一回里,讲到了宝玉痴病好了,紫鹃要回去服侍黛玉,这里有一个细微的细节,提到了镜子,原文如下:

宝玉笑道:“我看见你文具儿里头有两三面镜子,你把那面小菱花的给我留下罢。我搁在枕头傍边,睡着好照,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紫鹃听说,只得与他留下。

我认为这里面提到的小菱花镜子,很有可能就是风月宝鉴的第三个幻身,在穿衣镜被抄没甚至被打碎以后,没办法再伴随贾宝玉去传真照影,贾宝玉同家人一起被羁押,小菱花镜却是唯一能随身携带在身上的物件。原因有二,一是小菱花镜,十分轻巧便携,贾宝玉也说了,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不像87版红楼梦里,贾宝玉保留了林黛玉送给他的玻璃绣球灯,以怀念昔日的恋人,但是绣球灯太大了,怎么可能逃过衙役公人的搜身呢?怎么带出贾府是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情节不太妥当。二是小菱花镜是丫头的日用之物,所以十分的廉价,不是什么宝贝,因此就算被人搜到了,因为不值钱,才有可能在贾宝玉的恳求下让他把这面小镜子一直保留在身上。

这面小镜子,依然是甄宝玉随身携带的小菱花镜,即风月宝鉴在贾宝玉这里的幻身,为的是在抄家落魄以后,继续完成传真照影的任务,直到贾宝玉彻悟,大梦终醒。

贾宝玉所做红豆曲里有一句:“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整首曲子来看,似乎唱的都是林黛玉平日悲愁哀怨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到,林黛玉平日梳洗用的镜子正是菱花镜,而紫鹃是林黛玉的丫头,同时,因为这面小菱花镜子,是紫鹃临走时,宝玉问她要来的,紫鹃之所以在宝玉这里,正是因为紫鹃说林黛玉要回家去,而宝玉因此而疯魔了,所以后来宝玉病好了后给紫鹃保证说:“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这都是宝玉这段感情里,刻骨铭心的誓言和回忆,所以这面小菱花镜子里,携带着缠绵无尽的深情回忆,所以菱花镜才是后来宝玉留着怀念林黛玉的物件,而不是体积过大的玻璃绣球灯。因此宝玉不管多落魄,都会像宝贝似的留着这面菱花镜子,也正因为他始终保留着镜子,镜子才能完成传真照影的使命,一直到宝玉彻悟。

贾宝玉在问紫鹃要镜子的时候,说的是:“我搁在枕头傍边,睡着好照,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这话我觉得有双关的含义,一方面是字面意思,另一方面则另有深意,一般人都是起床洗漱或者整理仪容的时候才需要照镜子,可是贾宝玉搁枕头旁边,睡着照镜子做什么嘞?睡着照镜子,只能让人联想到,贾宝玉睡着了为穿衣镜所照,梦见了甄宝玉的那一段情节。睡着意味着做梦,而镜子意味着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与梦,就是红楼梦这本小说的两大关防之处,是此书的两大骨架、主心骨一般的存在,而贾宝玉一句:睡着好照,则把风月宝鉴和梦都包含了。如果说,小菱花镜是风月宝鉴的第三个幻身,这句话还可能预示着未来,也有可能发生跟穿衣镜一样的情节,通过菱花镜与甄宝玉产生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也与梦有关,因为贾宝玉说的是:睡着好照。睡着可不就是要做梦吗?

此外,贾宝玉的第二句“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明日出门”,是一种未来贾宝玉命运的暗示,在宝玉被赵姨娘支使马道婆暗中诅咒中邪的那一段里,贾宝玉中了邪,突然坐起来说了一句:“从今往后,我不在你们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贾宝玉的这句看似中邪的胡言乱语其实是未来贾宝玉真正出家门,出家为僧的谶语,而“明日出门带着也轻巧”这句话里:“明日”意味着未来,未来是要出门的,“出门”意味着出家,“带着也轻巧,”意味着宝玉未来出家而去,抛弃红尘中的一切,什么都不在乎了,什么都没带走,就只带着这面轻巧的小镜子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小菱花镜子在前八十回唯一一次也是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而作者第一次揭示贾宝玉在穿衣镜映照下做梦梦到甄宝玉是在第五十六回的末尾,也就是说,当作者经过长期铺垫,在前面多次提到穿衣镜,终于在第五十六回末尾第一次暗示穿衣镜是风月宝鉴幻身,具有风月宝鉴的功能之后,就立刻让穿衣镜的接替者小菱花镜子在接下来的那一回正式亮相了。我们可以推想得出,同穿衣镜一样,在八十回后也可能不止一次提到小菱花镜子,终于在最后小菱花镜显示出了风月宝鉴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安插线索之精妙,结构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前面论述了风月宝鉴于甄贾两府的传真照影作用,在原文中写到风月宝鉴时的多条脂批可以说极其意味深长,脂批说:【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是怕读者误以为自己看到的贾府故事是作者着意要写的,其实作者是要写甄家,又说:两面皆可照人,【此书表里皆有喻也。】似乎是在告诉读者风月宝鉴正是具有大关键大作用的道具,是能够喻示整本书“表里”的物件,并且明白告诉读者,此书明写贾家【原系空幻虚设】,但又要【观者不要光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可见,除了表面上的规谏纨绔子弟不要耽于声色,否则性命堪忧以外,还有双重的寓意,这寓意是干系整部书的写作构思的,故此点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谁人识得此句】也就是说,识得此句的人才是聪明读者,所以说“不可照正面”,可以将之翻译为:读者千万不可只看书的表面上写的贾家,那都只是空幻的虚影,“只照背面”,可以翻译为:聪明的读者请将你看到的贾家领会成背面隐写的甄家。

除此而外,对于风月宝鉴的两种功用,我觉得还可以做深入的分析,前面说,脂批在评论风月宝鉴的时候,说镜子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暗示的是作者表面上写的是空幻虚设的贾家,即是贾家为甄家的镜中影子,背面隐写的甄家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但是,除了这层意思以外,风月宝鉴还可以解读出更深刻的含义,一般来说,正常意义上的镜子功能,就是指照原样还原出照镜子的人的形像,谁照镜子,镜子里就映出跟谁长相一样的镜像。例如,贾宝玉做梦梦到甄宝玉,反过来甄宝玉也做梦梦到贾宝玉,那么甄宝玉就等于在照镜子,照出了跟自己什么都一样的贾宝玉。这就是一个正常意义上的镜子的功能。这算是风月宝鉴的第一种功能。

风月宝鉴还有一种功能,就是两面相照,例如,在贾瑞照镜子的时候,无论镜子的正面还是反面,都没有像正常的镜子一样,映照出贾瑞自己的面孔,相反,他在镜子的正面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王熙凤,在镜子背面,却看到了恐怖的骷髅,这该如何来解释呢?

我们说,风月宝鉴的第二种功能两面相照,是暗含有作者深意的,贾瑞在镜子正面看到的王熙凤,代表的正是他无法摆脱又不可控制的欲望;而他在镜子背面看到的骷髅,则隐喻着现实的残酷,又或者说,人心中对于残酷现实的恐惧。欲望与恐惧,左右着人性的方方面面,像一根看不见的命运缰绳,栓在迷梦中人的脖颈上,控制着他们的一言一行,驱使着他们在红尘中来来去去,或生或死,跌宕浮沉。

跛足道人让贾瑞只可照背面,就是让他清醒的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与可怕,从而不要受欲望的缰绳驱使,丢掉性命,然而迷梦中人是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贾瑞看到骷髅就在恐惧的驱使下,只照正面,最后在欲望的无情蹂躏下一命呜呼。这正是对开篇点题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一种呼应。

而我们说甄府在风月宝鉴的映照下,照出了跟甄府一样的影子——贾府给读者看,通部小说的前半段,风月繁华,红尘旖旎,一派贵族大家庭的奢华气派,有如镜子的正面所照,为世人所欣羡,这个欣羡其实就是世人也想要富贵的欲望,也代表着希望世世永葆富贵的贾府中人的欲望。然而随着情节的推进,后半段作者慢慢把镜子反转了过来,给读者看的是镜子的反面所照,那掩藏在一派富贵繁华表象底下的,却恰恰是衰朽颓败,白骨森森的可怕现实。这也正是脂批所说此书“表里皆有喻也”的内中深意。

镜子与梦之“红楼大梦”

前面说过镜子与梦是《红楼梦》一书的两大关键,是此书的两大骨架,主心骨一般的存在。我们前面用了大量篇幅论证了镜子的含义,那就是贾宝玉是甄宝玉的镜中幻影,贾府是甄府的镜中幻影。映照出这个幻影给读者看的镜子名叫风月宝鉴,因为风月宝鉴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曾经给这本小说定过一个名字就叫《风月宝鉴》。

说完了镜子,下面我们来说梦。《红楼梦》一书,讲述的是一场大梦从风月繁华到烟消云散乃至最终醒悟过来的过程,这场梦与风月宝鉴并列完成整个故事的架构。因而镜子与梦缺一不可。作者给这场大梦也定了个名字就叫红楼梦,因为红楼梦如此重要,以至于作者也把《红楼梦》做为整部小说的暂用名称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常用名。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一场梦呢?

在第二十九回,贾府一干女眷去清虚观打醮,在神面前拈的三出戏的最后一出为《南柯梦》,还特别提到了贾母听到这出戏在最后一本便不言语,很显然贾母并不愿意自己家的富贵只是南柯一梦。一般认为,这三本戏暗示着贾家从兴起到富贵直到最后败落的结局,就好象做了一场繁华旖旎的大梦一般,最后终于梦醒,如一场盛筵终于要散场,就好象南柯梦故事中一样。《南柯梦》写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享尽荣华富贵,醒后发觉原是一梦,一切全属虚幻。后人因此用“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梦。我也认为《红楼梦》作者寓意在此,不过,同时我也觉得南柯梦暗喻贾府实际为空幻之影,是幻影就总有被点破被惊醒被觉悟的那一刻,就如同一场大梦,总有醒来的时候,而那个时候,已经到了故事的结局,所以这出戏是最后一出被冥冥中的神选中来警示贾府中人。

同样的,在元春省亲那一回。也点了四出戏,其中的脂批暗示这四出戏伏下故事结局的重大关键线索,其中第三出戏提到了甄宝玉: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双行夹批:二句毕矣。】

我们先不看前面,先看后面,原著正文那两句形容演戏的话:“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后面脂批【二句毕矣】,实是告诉我们,此二句是暗语,表面形容贾府演戏,实则是写:“贾家虽是妆演的形容(所以才冠名以假家之谐音,妆演的形容即虚幻的影子,不是真的,是虚的,是假的),却作尽甄家的悲欢情状(所以冠名为真家之谐音)”。

其次,再看前面的戏单里唯一与甄家有关的,是第三出戏《仙缘》,这是《邯郸梦》里最后一出折子戏,脂批里提到,这出折子戏“伏甄宝玉送玉”,并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正与前文脂批提到甄家时说甄家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相呼应,脂批如此郑重其事,反复强调,甄家还可能仅仅是做为一种背景式的存在吗?肯定不是的,由脂批便可看出,甄家在整部书里必然是有着重大寓意的一种存在,必然是影响最后故事结局走向的一种关键存在,必然是作者从一开始构思通部大书的结构时就搭建好的一个重要构件,这才能称得上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同时也告诉我们,甄家和甄宝玉在八十回后绝不可能像高鹗所写那样无关紧要,似有若无。

可是仅凭脂批里那句“伏甄宝玉送玉”,多年来也令人们困惑,八十回后原文已经散失,而脂批所给线索太少,范围太空泛,也很难确定作者所指到底是何事何意,要想探讨清楚甄家的真正寓意,只能从《仙缘》这出折子戏入手,《仙缘》是汤显祖晚年作品《邯郸梦》最末一出,也叫《仙圆》、《合仙》。《邯郸梦》故事是根据唐传奇《枕中记》改编的:卢生在邯郸客店中遇道士吕翁(吕洞宾)用其所授瓷枕睡梦中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梦"喻虚幻之事。这个故事,与前面提到的《南柯梦》故事几乎如出一辙,无论是南柯梦还是黄梁梦都指的是故事的主人公造劫历幻,享尽荣华富贵,历经悲欢离合后突然梦醒,始知自己经历过的一切繁华不过是虚幻的梦境而已,这两个类同的故事,都是以梦中人历经繁华变迁,最终大梦终醒为故事基本框架,前一出戏作者经由贾母的反常表现来提醒读者这出戏背后似有深意,后一出同样经脂砚斋批语所提醒,并明确把这类故事同甄宝玉联系起来,可以推断出,《南柯梦》和《邯郸梦》正是作者构思《红楼梦》故事基本框架的蓝本,可以说,《红楼梦》故事,正是作者参照那两个故事,构思的另一出主人公造劫历幻,最后大梦终醒的一出故事,而“大梦终醒”的梦中人,在《南柯梦》是在梦中担任南柯太守的淳于棼,在《邯郸梦》是在梦中享尽富贵荣华的卢生,在《红楼梦》便是经历了贾府兴衰荣辱,悲欢离合的贾宝玉,而“大梦终须醒”是所有这类型故事唯一的,统一的结局,《红楼梦》自然不能例外,我们曾证明过贾宝玉仅仅是个幻影,这幻影可以理解为梦中人,梦中人依然是虚幻的,虚幻的人对应的真实人,醒来以后的人,毫无疑问便是甄宝玉。然而甄宝玉也曾经历过属于自己的一段富贵繁华的人生,那些他在甄家所经历的富贵繁华可以称为甄宝玉做的梦,而贾宝玉照样儿经历的一场富贵繁华要怎样解释呢?可以认为,贾宝玉所经历的那一场是甄宝玉做的梦的影子。贾宝玉不是简单的甄宝玉的梦中身,而是甄宝玉梦中身在风月宝鉴中的虚影。

可以说,甄宝玉作为作者仿照《南柯梦》和《邯郸梦》故事开始构思《红楼梦》基础框架的时候便作为极为重要的人物设定而存在了,他是贾宝玉梦醒以后的自己,一个了悟了人世繁华如空梦的惊醒者,这便是作者的主题思想和总体构思,他就是要写一个入梦的人在身不自知入梦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扮演自己的角色,经历红尘繁华旖旎的一段故事,然后还要在最后写这个人最终的惊醒和了悟。只不过,我们没有运气看到那最后的部分书稿罢了。《仙缘》这一折,讲的正是吕洞宾借给卢生仙枕,卢生在枕上黄粱一梦后醒来后,拜吕洞宾为师来到仙界证盟,开始逐渐从梦中醒悟并度化成仙,抛却尘寰的那一段,《仙缘》位于大梦终醒故事结构的末尾,是梦醒时分的重要时刻,而脂批偏偏说这个故事与甄宝玉相关,且为全书大关键大过节,由此可以大致推测甄宝玉为贾宝玉梦醒之后的自己,我们从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可以得知甄家早于贾府抄家,故而甄宝玉也应当早于贾宝玉梦醒出家,而贾宝玉作为甄宝玉梦中身份的镜中影子尚且沉睡未醒,故而甄宝玉送玉,就是来唤醒这个影子,令他彻悟,甄宝玉是渡化贾宝玉的关键人物。

因此,脂批说此出戏的故事暗伏甄宝玉有所为,不正是告诉我们,甄宝玉是唤醒贾宝玉的重要人物吗,贾宝玉的了悟,贾宝玉的梦醒,贾宝玉悟道以后的渡化必然是甄宝玉有所为才能完成的,而甄家甄宝玉的最重大意义,即是贾家贾宝玉一段繁华梦醒之后的清醒了悟了以后的自身,是梦醒以后觉悟的自我。这个寓意,与全书最初的整体构思汲汲相关,意义重大,所以脂批所说甄家为大过节,大关键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说,我们证明了贾家为甄家幻影,贾宝玉为甄宝玉梦中浑然不知的自己,那么我们可以想见,在玩连线游戏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把贾宝玉同神瑛侍者画等号了,真正下凡造劫历幻的神瑛侍者应该是甄宝玉,如果去查字典,“瑛:这个字的意思是像美玉一般的石头,神瑛便是具有神奇魔力的像美玉一般的石头,那么难道真(甄)宝玉不是神瑛,反倒假(贾)宝玉才是不成?林黛玉曾问贾宝玉,“至贵者为宝,至坚者为玉,尔有何贵,尔又有何坚?”可为书中对贾宝玉身份最直接的质疑,所以,结局是贾宝玉竟答不上这个机锋,因为他本不是真的宝玉。所以说,贾(假)宝玉是投胎落入凡尘的神瑛侍者甄(真)宝玉的幻影,是神瑛侍者凡人身份的镜中幻影,梦中自我,这样才说的通。而自警幻仙子案前下凡的那一干风流孽鬼投胎也是落在甄家,而贾家那些姐妹也不过是甄家姐妹们的幻身了。

既然是梦,梦就是要醒的,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和脂批留下的相关暗示比比皆是,例如脂批时不时提到书中的情节是在幻境中,作者是用幻笔来写幻情,这个幻境可以理解为梦境,又或者更准确一点,梦境在镜子中的投射出的幻影,所以脂批说是发生在幻境中的故事。

《红楼梦》第一回,石头恳求僧道带它去红尘中受享几年,僧道说:“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

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有如南柯梦醒,就是《红楼梦》一书的真正结局,所以脂批说这几句是一部书之总纲

贾宝玉进入秦可卿卧室,看见壁上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都是暗示睡梦中,以及在做梦,而贾宝玉此时即将梦游太虚幻境,可以说是梦中入梦。

又比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初见警幻仙子,听到警幻所唱的歌第一句就是:“春梦随云散”,作者早就通过警幻之口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就是一场春梦,这个梦最终会烟消云散。

贾宝玉被赵姨娘买通马道婆诅咒而中邪的时候,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突然到访,和尚对着通灵宝玉持诵一番,贾宝玉就慢慢好了起来,癞头和尚持诵的偈子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这实际上告诉我们,通灵宝玉的主人贾宝玉正在做的这沉酣一梦终将是要醒的,梦醒了就要散场了。

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宝玉做了四首应制诗,除最后一首是林黛玉代做以外,其他三首中,两首都提到了梦,第一首诗,贾宝玉写道:好梦昼初长,表示刚刚入梦,好梦正酣;第二首诗,贾宝玉写道:谢家幽梦长,谢家是指谢灵运家,这里用谢家暗喻贾家,说明贾家的这一场幽梦正长。

元春省亲后命令贾宝玉和众姊妹搬到大观园来居住,贾宝玉此时心满意足,写了春夏秋冬四首即景诗,其中三首都提到了梦。第一首贾宝玉写道:“眼前春色梦中人”这句诗,等于作者借贾宝玉自己的诗作,直接告诉我们,贾宝玉就是沉睡梦中的一个梦中人。夏夜即事中的那句“倦绣佳人幽梦长”,冬夜即事中的“梅魂竹梦已三更”无不是在描绘梦中人渐渐的由眼前春色,沉溺梦中的梦中人,渐渐到了梦已三更快要醒来的过程,这就是前八十回原著给读者最直接的暗示,暗示贾宝玉就是一个梦中人,暗示他沉酣一梦终须醒,梦醒以后一切烟消云散。

贾宝玉与大观园中众姊妹做诗,点的香是“梦甜香”,何为“梦甜香”?贾宝玉与众姊妹在大观园,起诗社,宴游,做诗,就是贾宝玉的那一场大梦里最甜,最香的部分,所以写诗的时候点的香是梦甜香,正是暗喻此时贾宝玉酣梦正甜,沉睡未醒,香若燃尽了,甜梦也就结束了。

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贾宝玉看见省亲别墅的牌坊,一下子楞住了,觉得这地方很熟悉,仿佛在哪里见过但又想不起来,因而在那里出神,贾政以为把他拘束坏了,所以提前放宝玉走了,可是后来,作者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又提了一笔,说后来剩下的匾额,贾政依旧叫宝玉拟了出来,意在使从小教育宝玉读书的元春亲自考察宝玉的学习成绩,而在省亲之时,元春所看到的省亲别墅牌坊上题的额,却是“天仙宝境”四字,果然元春看到觉得担不起这四个字,忙叫人改成“省亲别墅”了。这四个字在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惹眼,何为天仙宝境?自然是指神仙境界,又是哪个神仙境界呢?

当初宝玉对着省亲牌坊出神,不是因为贾政试了他半日导致他才思涣散了,而是作者在暗示,贾宝玉想起了曾经梦游太虚幻境时的情景了。并且因为书里面说,后来剩下的匾额也是贾政让宝玉补做的,所以“天仙宝境”四字为宝玉所题无疑,而宝玉为什么单单选择这四个字,无疑是他触景生情,由省亲牌坊,想到了太虚幻境门口的大石牌坊,所以直接给题成了“天仙宝境”。然而,这天仙宝境之名题于大观园之上,大观园又是日后宝玉和众姊妹们居住的地方,所以脂砚斋有过这样的批语:“后一图伏线。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

脂批说大观园系宝玉和十二钗之太虚幻境,题为“天仙宝境”理所当然。可是假如大观园是贾宝玉的太虚幻境,从太虚幻境的字面意思来看,这是虚幻之境,因而大观园也是虚幻之境,所谓的虚幻之境,也可以隐喻为梦境,所以当初让宝玉题为“天仙宝境”,经脂批明说这是贾宝玉的太虚幻境,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大观园里发生的一切,拥有的一切都是作者在暗喻这是一个幻境,是一个梦境,梦境是要消散的,梦终归是要醒的。

在这个天仙宝境中,大观园中的女儿起诗社做诗,欢聚一堂,引得香菱也非常向往,在香菱学诗那一回,有这样的原文和脂批:

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庚辰双行夹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表面上宝钗说的是香菱梦中作诗说梦话,其实是作者在暗示读者,他所写的一切大观园女儿起诗社做诗、说话,都是梦中作诗,说梦话,所有贾府的一切故事都是做一场大梦,正因为如此,脂砚斋在这句原文后面才有了这样的批语,“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等等这一段非常关键的批语。从批语中可以看出风月宝鉴以及红楼梦的最初设定含义,风月鉴照出的是影子,而脂砚斋说“风月鉴又从梦中所有”,是因为这风月鉴中映照出的影子既贾府和贾宝玉的经历其实是甄宝玉所做繁华大梦的影子,故曰“红楼梦”,恰与我前面所论证的甄府与贾府的表里关系,贾宝玉是甄宝玉的梦中身,镜中影相吻合,所以是“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从这里的脂批关于风月鉴和红楼梦的说法也就印证了我们前面的观点:也就是说甄宝玉自己也曾经历过家族的繁华盛世,可以说甄宝玉所经历的一切可以称之为甄宝玉做的一场虚幻的大梦,那么贾宝玉经历的一切呢?贾宝玉经历的一切则是甄宝玉所做的那一场大梦的镜中影子,这就是风月鉴、红楼梦的真实含义和对应关系。

在梦觉本(甲辰本)第五回末有一对联,与其他的各版本的回末对联都不同,其他版本回末联大多仅能看出感叹贾宝玉做了一场幽梦,及他被称作是一个千古情痴。唯独梦觉本的回末联,透露了重大信息,梦觉本回末联是:“一觉黄粱犹未熟  百年富贵已成空”,一觉黄粱,说的依旧是梦,但已经不是简单的一场幽梦,而是一场黄粱美梦,并且在下联,暗示贾府的百年富贵终究成空。黄粱梦一说的来源,恰是来自于《邯郸梦》中卢生做的那一场黄粱美梦。

梦觉本在极为重要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第五回,独家回末对联暗示了贾宝玉经历的这一场富贵繁华就如一场梦,这场梦就是同卢生一样的黄粱梦,同时,还告诉我们贾府这一场百年富贵,最后就像黄粱梦醒一样都已成空。

《红楼梦》组曲中脂批明确指出:【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说明这组曲子不止描绘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还描绘了家族衰败,其他人、事、物的炎凉世态与兴衰变迁。

《聪明累》中,作者写道: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这句描写的不单是王熙凤的命运,而是整个家族的“树倒猢狲散”悲剧,故此,后面说:“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作者把家族命运败亡比喻成了一场三更梦,直接告诉我们他所写的这个故事是一场三更梦,故此脂砚斋想起自家的经历,批注说:“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

《晚韶华》中开篇作者写道:“镜里恩情,【甲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作者早在本书开头部分便公开把镜子与梦并列,来隐喻人世繁华富贵俱是梦幻泡影的思想。这种思想大概是作者选择镜子和梦作为道具来隐喻和阐述整本书的主题概念的来源吧!

由上众多论点可证,作者不惜笔墨,处处于行文中留下线索和暗示,告诉我们贾宝玉和贾府繁华全都是正在进行的一场幻梦而已,而《红楼梦》这部书的结局,毫无疑问就是写大梦终醒的故事的。

玉上的字

要想搞清楚红楼梦八十回以后写了些什么,以及《红楼梦》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我们先要从通灵宝玉上镌的字入手。通灵宝玉上的字最初是这么来的: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和尚给通灵宝玉的字正面是“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背面写着三行小字

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

在前八十回,通灵宝玉唯一一次正式发挥作用,就是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那一次,宝玉和凤姐受到赵姨娘和马道婆暗地里巫术诅咒,两人中了邪半死不活,百般救治无效,就在全家人都以为两人性命难保的时候,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对着通灵宝玉持诵持诵,居然通灵宝玉就显灵了,宝玉和凤姐中的邪也就慢慢好了,我们且看原文:

正闹的天翻地覆,没个开交,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甲戌侧批:不费丝毫勉强,轻轻收住数百言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全在此处。以幻作真,以真作幻,看书人亦要如是看法为幸。】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贾政虽不自在,奈贾母之言如何违拗;想如此深宅,何得听的这样真切,【甲戌侧批: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耳,焉能无闻?】心中亦希罕,【甲戌侧批:政老亦落幻中。】命人请了进来。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甲戌双行夹批:僧因凤姐,道因宝玉,一丝不乱。】

这里脂批明确说了作者是幻笔,合屋俱是幻,其实就是暗示这个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所有人都是在梦境之中。所以接下来癞头和尚持诵时说出“沉酣一梦终须醒”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再有,这里癞头和尚明确说了自己能医治“中邪祟者”,而他医治的方法也不过是拿通灵宝玉来持诵,这算是唤醒沉睡的通灵宝玉的一种法术?但由此可知,通灵宝玉背面所写的第一条:“除邪祟”是应验了的,之后前八十回里,通灵宝玉再无显灵的情节文字,那么,之后的疗冤疾和知祸福必然在八十回后有相应的情节来呼应。可是历来探佚和续书版本中,都没有相关的研究和探讨。那么我们便可以由此来做一个大致的推想,宝玉在八十回后应该会有一次大病,也就是通灵宝玉背后的第二条文字:“疗冤疾”的内容,那么宝玉会在什么情况下大病一场呢?我很自然的猜测到,应该是林黛玉逝后,贾宝玉无法接受如此严重的打击,以至于病入膏肓,很可能已经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否则难以理解,黛玉对宝玉来说如此之重要,以至于紫鹃仅仅说了一句:“你林妹妹回家去” ,宝玉就已经疯魔的不成样子,何况黛玉死了呢?更何况,黛玉逝后,宝玉还要和宝钗成亲,如果宝玉对于黛玉的死没有什么大的反应,反而老老实实跟宝钗成亲了,也是不符合之前作者对于宝黛二人感情设定的。所以关于黛玉之死,对于宝玉带来的打击必然是非常非常严重的,甚至是威胁到生命的,更何况,在前八十回里也曾透露过,晴雯死后,王夫人又陆续撵逐了芳官等小戏子,其他如宝钗搬出园子,迎春出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的打击,致使宝玉病了好久,连王夫人也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再逼迫他了。如果说,晴雯的逝去和丫鬟们被逐都能导致宝玉大病一场,那何况宝玉心中的挚爱林黛玉呢?而且前八十回宝玉屡屡遭受赵姨娘母子暗害,到疗冤疾那一出的时候,估计也少不了这母子二人背后的戏份。宝玉的病一是因为黛玉,二是因为黛玉之死可能与人暗中算计有关,三是宝玉因黛玉之死而病危也可能有背后的暗中阴谋,所以才能称得上是“冤疾”,而不是普通的疾病。

宝玉再次病危,无医可治的时候,很可能通灵宝玉又再次显灵了,之后宝玉慢慢恢复起来,才有可能重新接受现实,面临现实的压力之下,跟宝钗成亲。

这之后,通灵宝玉还有“知祸福”一条,而这条排在最后,可以想见,这条暗示的是将来贾府大厦将倾之前,通灵宝玉必然预先预知了祸福,其神力有所灵验,从而导致了贾宝玉最终梦醒的关键情节,通过通灵宝玉的后面两条神力,大致可以推测出一个轮廓来,而这部分是以往探佚学容易忽略的地方,却也是我们接下将来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此外,在癞头和尚持诵通灵宝玉的时候,念了一首偈子,原文如下: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庚辰侧批:正点题,大荒山手捧时语。】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甲戌双行夹批:见此一句,令人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

天不拘兮地不羁,

心头无喜亦无悲;【甲戌侧批:所谓越不聪明越快活。】

却因锻炼通灵后,

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

粉渍脂痕污宝光,

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甲戌侧批:无百年的筵席。】

冤孽偿清好散场!”【甲戌侧批: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脂批在“冤孽偿清好散场”这句标注了一句:

【三次锻炼,焉得不成佛作祖?】

我们知道,其实通灵宝玉是一种隐喻,其隐喻的就是其主人贾宝玉。和尚表面上说的是通灵宝玉“沉酣一梦终须醒, 冤孽偿清好散场”,其实暗喻的是其主人贾宝玉大梦终须醒,醒后要散场,脂批在这里说的三次锻炼,我认为说的就是玉背后的那三行字暗示的三次磨难: 除邪祟、疗冤疾和知祸福,这三次锻炼,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只有除邪祟这一次,这一次中遭受艰难困苦的并不是通灵宝玉本身怎么着了,而是其主人贾宝玉被人诅咒中了邪,因而,可以想象,后面的两次锻炼,也就是疗冤疾和知祸福的情节,都是贾宝玉本人遭受了炼狱般的磨难,脂批在“冤孽偿清好散场”后面标注了三次锻炼后,就要成佛作祖,这就是说,未来贾宝玉经过三次大的磨难,终于从沉酣一梦中醒来以后,算是成佛作祖了。所谓的“成佛作祖”其实就是指梦醒后的彻悟以及彻悟后的悬崖撒手而已。

甄宝玉送玉

前面我们提到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每一出戏都暗伏影响故事结局走向的重大关键情节,因而脂批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而这四出戏其中的第三出《仙缘》,伏甄宝玉送玉,并且也是全剧大过节、大关键之一。其他三出戏分别说贾家之败、元妃之死、黛玉之死,一看就知道是极为关键的情节,但是甄宝玉送玉究竟讲的什么,以至于脂批认为是大过节大关键则不得而知了。我们只能从仙缘这出戏里面寻找答案,前面说过《仙缘》这出戏,是《邯郸梦》中的一折,故事是讲天门缺少扫花的人,吕洞宾到人间寻觅扫花者。吕洞宾在邯郸道上遇到卢生,二人投缘谈笑后,少年哀叹自己不得志,潦倒于世。吕洞宾问他如何能得意,少年认为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家族兴旺才是最好的人生。恰好卢生想睡觉,吕洞宾送给卢生一个仙枕,果然在梦中卢生叱诧风云,最后权倾朝野,八十岁才死去,醒来发现吕洞宾在身旁,黄梁饭还没有熟,由此醒悟人生如梦,随吕洞宾而去。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黄粱一梦的故事,而前面的文章里也论述过,《红楼梦》的故事结构就是仿造《邯郸梦》、《南柯梦》的故事来的。那么到了故事结尾,故事的主角必然要有从梦中惊醒从而悟道成仙的过程。那么《仙缘》这一折讲的什么呢?《仙缘》恰好讲的就是卢生随从吕洞宾来到仙界证盟,从梦中惊醒的那一段故事,假如这段情节暗伏全剧的大关键大过节,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仙缘》所伏的甄宝玉送玉,就是指的是贾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梦中人,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繁华不过是浮光掠影,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全部都是空幻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说《仙缘》伏下全剧大关键大过节那当然极为准确的说法。而甄宝玉送玉的情节就只能推测为,甄宝玉这一行为导致了贾宝玉的彻底醒悟,也就是脂批里曾经提到过的“悬崖撒手”了。

为了更好的理解贾宝玉的大梦初醒和悬崖撒手,我们很有必要看看《仙缘》这出戏的戏词,下面是《仙缘》的原文:

《仙缘》是《邯郸梦》的末尾一出,原来的这一出在折子戏上称作《合仙》。这出戏讲的是吕洞宾借给卢生仙枕,卢生在枕上黄粱一梦醒来后,拜吕洞宾为师来到仙界证盟,开始为众仙所数落:

〔汉钟离〕甚么大姻亲?太岁花神,粉骷髅门户一时新。那崔氏的人儿何处也?你个痴人!

〔曹国舅〕甚么大关津?使着钱神,插宫花御酒笑生春。夺取的状元何处也?你个痴人!

〔铁拐李〕甚么大功臣?掘断河津,为开疆展土害了人民。勒石的功名何处也?你个痴人!

〔蓝采和〕甚么大冤亲?窜贬在烟尘,云阳市斩首泼鲜新。受过的凄惶何处也?你个痴人!

〔韩湘子〕甚么大阶勋?宾客填门,猛金钗十二醉楼春。受用过的家园何处也?你个痴人!

〔何仙姑〕甚么大恩亲?缠到八旬,还乞恩忍死护儿孙。闹喳喳孝堂何处也?你个痴人!

卢生均用"我是个痴人"回答了点度,并答道:"弟子老实醒也"。

最后资格最老的张果老做了总结后,卢生开始自省,"再不想烟花故人,再不想金玉拖身",实现了人向仙的蜕变,"除了籍看茱黍邯郸县人,着了役扫桃花阆苑童身"。

贾宝玉在初入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子安排他欣赏《红楼梦》组曲,但是贾宝玉听来索然无味,警幻仙子说:“痴儿竟尚未悟”。从《仙缘》的原文看,此刻卢生被八仙一个一个斥为“痴人”,卢生也老实的一一应道“我是个痴人”,然后回答道:“弟子老实醒也”,而从前的未悟痴儿贾宝玉在将要大梦终醒的时候也必然面临着跟卢生相似的处境,历经了各位仙人(很可能是太虚幻境的各位仙子)的当头呵斥,才猛然醒悟了。卢生是因为吕洞宾送仙枕而入梦最终悟道的,而贾宝玉很可能是甄宝玉送通灵宝玉才猛然间大梦初醒的。由于通灵宝玉只不过是大荒山石头的幻影,所以当一场大梦逐渐开始慢慢消解,整个贾府繁华富贵的梦境就要开始梦醒的时候,最开始就是从通灵宝玉开始消解梦境,所以贾宝玉那块玉是在贾府最后败落,大厦将倾的前夜就先于贾宝玉化烟而逝了,这个化烟而逝也可以称为玉上镌的字“知祸福”的一种应验,因为预知了大祸将临,所以提前消失了。所以贾宝玉在后期是没有玉的,他自己以为玉丢失了,也不以此为意。消失了的通灵宝玉应该是回到了一僧一道二仙的手里,再由二仙转给甄宝玉,以甄宝玉做为贾宝玉的渡化人,来点醒他。当贾宝玉见到甄宝玉手上的通灵宝玉时,必然会非常惊讶,当甄宝玉告诉他这块玉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稀世珍玉,而是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粗莽的顽石之时,贾宝玉才猛然被当头一棒,瞬间被敲醒,了悟到自己也不过是个梦中痴人,以往所在乎的都是幻梦一场,从而回到太虚幻境证盟之后大彻大悟,彻底悬崖撒手了。不单贾宝玉证盟之后醒悟了,连随同下凡的通灵宝玉也醒悟过来,自己不过是一块顽石,不是什么宝玉,所以也清醒过来之后返回青埂峰下。悟道后的贾宝玉做为一个梦中幻象消散于无形,就像他自己曾经说的:

“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连皮带骨都化成一股灰——灰还有行迹,不如再化成一股烟——烟还可凝聚,人还看得见,须得一阵大风吹得四面八方都散了,才好!”

这就是前八十回暗示的贾宝玉做为一个幻影最终必然的结局,正是因为贾宝玉只是甄宝玉的一个梦中身、镜中幻影,所以他最终化灰化烟,又被一阵风吹去消散于无形了。留下的只是出家之人甄宝玉,一个真正大彻大悟,醒过来的人。

由此分析我们大致知道了《红楼梦》的最终大结局,是以幻影贾宝玉在证盟之后化灰化烟、随风而散,通灵宝玉返回大荒山青埂峰下恢复了石头的真身来做终结的。所以如果《红楼梦》一书最终回也有个回目,这个回目大致应该是这样的:石头记最终回《证前盟神瑛返太虚 现真形顽石归大荒》

做了两个和尚了

前面我们大致分析了《红楼梦》的最终结局,但是关于贾宝玉的出家过程和结局仍然有许多细节值得探佚。我认为贾宝玉并不是出家以后一下子彻悟然后从迷梦中惊醒的,恰恰相反,我觉得贾宝玉出过两次家,第一次出家是在黛玉去世,跟宝钗成亲之后。此时贾府还未彻底败落,虽然已经是越来越艰难衰微,但是侯门公府的大架子还在,还没有彻底大厦倾覆。此时,贾宝玉的出家仅仅是个人人生理想的幻灭,是对于一生挚爱逝去后的绝望和诸芳流散后的痛苦和惋惜。这时候还只是个人的痛苦,尚且没有对于自身及所处环境的怀疑,这次出家并未彻悟。第一次出家,贾宝玉可能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家族的控制,所以他很可能是在家庙里出家的,也就是在铁槛寺修行,宝玉曾经自认槛内人,此时他还没有最终了悟,所以先是在铁槛寺出家,暗示他仍在槛内,他还并未打通通往彻悟的关节,因为贾宝玉此时没有离开家族很远,所以才在贾府败落以后跟着一起被抓进狱神庙里了。

第二次出家,是在宝玉随着贾府败落以后被抓入狱,可能是经过了小红和贾芸等人的营救出狱后又被迫还俗了,但仍旧尝尽了人间悲欢,受尽穷苦凄惨折磨,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有家族的彻底衰败,才能够真正的改变贾宝玉原有的世界观,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以往所经历的富贵繁华都不过是梦幻一场,有了渐渐彻悟的意识,这才可能跟着跛足道人(这里说明一下,似乎癞头和尚是专管渡女子的,跛足道人专管渡男子)来到了智通寺出家,在智通寺里见到了先他一步在此出家的甄宝玉。(至于为什么是“智通寺”,我后面再讲。)从而见到了甄宝玉手上的通灵宝玉,最后随着一起重返太虚幻境,在仙界证盟之下,彻底了悟,最后化烟而逝。留下甄宝玉还在智通寺修行。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甄宝玉是贾宝玉的渡化人,所以是甄宝玉主动找到贾宝玉,送玉给他,使他彻悟。

贾宝玉两次出家在前八十回里也是有暗示的,那就是一开始宝玉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说了两次,结果林黛玉对宝玉说:“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这也是一句谶语,告诉我们,贾宝玉是经过层层了悟,两次出家,渐渐醒过来的。贾宝玉的醒悟其实并非是从出家才开始,而是一直在层层递进,慢慢加深悟道的层次,最后才大彻大悟的。脂批中说贾宝玉经过三悟:道悟、禅悟、情悟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渐渐的悟就是贾宝玉从一个迷梦中人一直在缓慢清醒的过程。道悟对应着宝玉在不肯听袭人劝,使性子后写的仿庄子文;禅悟是指宝玉在黛玉、湘云拌嘴中受了夹板气之后悟了宝钗所说的《寄生草》,又被宝钗说的佛经偈子警醒了一下子,但是很快他又自觉的陷入梦境,因为此时还没到最终了悟的时候;情悟是指宝玉看到龄官画蔷后又在梨香院领悟到了情的深意。这样一层层悟道推进贾宝玉对于人生哲学的至深体会。而这种领悟到了最后是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真正从大梦中醒过来,在证盟以后明白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富贵繁华不过是一番梦境,就连自身也是幻,自身的经历也是空,所以才悬崖撒手,化烟而逝了。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宝玉听了曲文悟禅机以及后来宝钗述说佛教偈子,都不仅仅是为了写一些佛教的哲理而已,更非泛泛之文,而是在暗示贾宝玉的两次不同层次不同境界递进式的了悟,第一次了悟,不算透彻,境界未达化境,第二次才是真正彻悟。

例如宝玉在听了曲文后又受了湘云和黛玉的夹板气,赌气写了一首佛经偈子:

你证我证,

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

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

是立足境。”

是第一层了悟,而林黛玉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紧接着宝钗看到这首偈子及林黛玉的续偈,便讲述了南宗六祖惠能与师兄悟道的两个层次,是层次递进,越来越透彻了悟的偈子来解释林黛玉续作偈子彻悟的境界,

宝钗说的两个偈子,原文是:

“宝钗道:“实在这方彻悟。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毫无疑问,上座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便是暗示贾宝玉的第一次悟道,即贾宝玉第一次出家。可惜这次不算是真正彻悟,因为不算彻悟,所以五祖没有把法嗣传给神秀,因为不算彻悟,所以贾宝玉还需要第二次最终的悟道。而六祖惠能的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更加透彻,所以五祖将法嗣传给了火头僧惠能,这便是暗示宝玉的第二次出家,真正的彻悟,也就是大梦终醒的那次悟道。可以说,《红楼梦》里这段宝钗说禅的经典情节,绝非是描绘宝钗对佛教知识的卖弄,也不是简单的暗示贾宝玉最后的悟道出家,而是暗示了两个不同层次,不同阶段渐近式清醒过来的悟道,如同神秀和惠能的偈子分别悟道的层次不同一样,贾宝玉最后的开悟,也是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境界递进式的了悟,直到最后才真正觉悟,悬崖撒手的。贾宝玉的偈子每一句都偏重一个“证”字,证其实就是《仙缘》里最终大梦终须醒,敲醒梦中痴人的方法,也就是“证盟”。只不过他的悟道还不够尽善,还处于验证自身真相的初级阶段,所以林黛玉才续了两句在后面,林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恰如一道青烟没有足也无须立足,“是方干净”是说这道青烟最后被一阵大风吹的干干净净,彻底连一点痕迹也不曾留下,故而是彻底干净了。林黛玉所续的这两句偈子才真正喻示了贾宝玉最终的结局。所以薛宝钗才对林的续作评语是“实在这方彻悟”。

贾宝玉在写完偈子后,也填了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贾宝玉的《寄生草》是得自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至深领会,其句句都是描绘悬崖撒手,是抛弃红尘一切羁绊获得最终解脱的最初警醒。红学家胡文彬先生认为:“所谓‘悬崖撒手’,其中‘悬崖’泛指红尘尽头,‘撒手’即与红尘断绝往来之事。”早在贾宝玉作为一个未知未觉的迷梦中人进行渐进式的了悟之时,悬崖撒手就已经隐隐注定了未来贾宝玉的最终命运。

《红楼梦》原著中提到的弘忍传法嗣于惠能的这件事情,是佛教禅宗的著名分水岭事件, 自此以后,禅宗划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就是以神秀为宗师,其修法讲求的是“渐悟”;而南派便是以惠能为宗师,讲求的是“顿悟”,因而禅宗中有了“北渐南顿”的说法。毫无疑问,这个“北渐南顿”深刻的影响到了《红楼梦》的创作。

我前面讲到贾宝玉从一个迷梦中人渐渐醒悟过来的时候,说贾宝玉最初是经过了“道悟”、“禅悟”、“情悟”的阶段,我说贾宝玉的三悟是渐渐的悟,这个渐渐的悟就是一个迷梦中人缓缓的清醒过来的过程。我还分析出:贾宝玉是经过了两次出家,经过了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悟道,最后大彻大悟从迷梦中彻底醒过来后悬崖撒手的,而作者明显是用神秀和惠能的两个不同境界和层次的偈子来暗示贾宝玉的这两次悟道。很显然,贾宝玉早期的“三悟”,走的就是北宗神秀“渐悟”的路子,他的第一次的出家,也是渐悟导致的结果,但是如同神秀的偈子一样,没有达到彻悟的境界,所以是“虽善无征”、是惠能评价神秀的偈子说的那样“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而贾宝玉最后是见到了甄宝玉送来的玉才恍然大悟,从迷梦中彻底清醒过来,这个“甄宝玉送玉”就是一种在已经渐悟基础上的顿悟,是猛然间当头一棒后的如梦初醒、豁然开朗,这就是南宗惠能“顿悟”的路子。

( 所谓“顿悟”与“渐悟”,是指众生觉悟成佛的途径。“顿悟”说认为,佛教真理是个整体,众生无需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在须臾之间就能完成对它的体悟,从而成为圆满无缺的佛。“渐悟”说认为,对佛教真理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众生需要经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修行,逐渐积累,方能在最后完成对它的认识,成为佛。 )

除了黛玉续偈和宝钗说禅, 脂批中也有一些其他的相关暗示,能够证实我的其余推测,

在《魇魔法姊弟逢五鬼》那一回里,贾宝玉和王熙凤受了赵姨娘和马道婆的暗中诅咒,中了邪,直到一僧一道出现,用通灵宝玉除了邪祟,原文如下:

至晚间他二人竟渐渐醒来,【甲戌侧批:能领持诵,故如此灵效。】说腹中饥饿。贾母、王夫人如得了珍宝一般,【甲戌侧批:昊天罔极之恩如何报得?哭杀幼而丧亲者。】旋熬了米汤与他二人吃了,精神渐长,邪祟稍退,一家子才把心放下来。【甲戌眉批: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正所谓物各有所主也。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脂批在后面说:“通灵玉听癞和尚二偈即刻灵应,抵却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这是什么意思呢?癞头和尚二偈中说“沉酣一梦终须醒”就是唤醒在梦中酣睡的通灵宝玉,而脂批把这偈子同前回若干《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对等起来看待了,说和尚的偈子抵却多少庄子和语录机锋偈子,不就是等同于说和尚说沉酣一梦终须醒是唤醒,而庄子和语录机锋偈子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道悟、禅悟、情悟等等同样是唤醒迷梦中人,二者都起到同样的作用吗?二者都是唤醒沉睡中人,起到同样的作用,说明红楼梦的作者早就在前八十回原文里暗示了贾宝玉是沉酣一梦终须醒,醒来以后呢?自然是要觉悟要悬崖撒手了,所以脂砚斋在那里遗憾说“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这些篇章估计在当时就已经遗失了,而脂砚斋很清楚,现在这里说的庄子及语录机锋偈子都是沉酣一梦终须醒之前的缓缓叫醒梦中人的方法,到了最后终须醒的时候,就要悬崖撒手了,所以脂砚斋才会遗憾悬崖撒手的文字遗失了,看不到了。

在贾宝玉经过了道悟、禅悟、情悟的接连点醒以后,尽管他此时仍痴迷梦境之中,但是渐渐的身为梦的镜中幻影的这个惊天真相已经开始慢慢向他逼近。第一次逼近,就是甄家的婆子们来到贾府,对贾母等人说起甄家也有个宝玉,并且各方面都跟贾宝玉十分相似,也正是因为婆子们一席话,触动到贾宝玉的内心迷惑之处,才使他在风月宝鉴幻身也就是穿衣镜的映照下做梦梦到甄宝玉的,这也正是为了向读者展示,贾宝玉是怎样处在一种大梦未觉之先的情况下,当真相第一次前来轻轻敲门之时的那一种内心的悄然警动与迷惘。

紧接着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贾宝玉将会面临着红楼女儿的各自离散,挚爱林黛玉的逝去和自己无奈的婚姻这样的结局,从而有了第一次的醒悟,弃家而去,落发为僧,这就是真相的第二次向他逼近。然而紧接着贾府大厦倾覆,贾宝玉随着家族有了惨痛至极的经历以后,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大彻大悟,彻底揭开了真相,明白了自己是个幻影,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空幻的,从而最后悬崖撒手,化烟而逝了。

一阵大风吹散了

前面说过,贾宝玉的命运结局是要像梦中人和镜中幻影一样化灰化烟,并被一阵大风吹散的,这在书中不止一次由贾宝玉亲口说出。第一次,是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贾宝玉对袭人说:

“我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儿,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凭你们爱那里去那里去就完了。”

如果贾宝玉只是个痴顽之人,作者为表现贾宝玉的呆性,只需要说一次这话就可以了,可是书中贾宝玉很明显的又说了一次,前面我们提过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那一段情节中,贾宝玉又对紫鹃说了一次:

“我只愿这会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来,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成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这才好!”不止如此,后来宝玉的痴病好了,给紫鹃承诺的时候,又说: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如何?”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云轩》那一回,贾宝玉与袭人夜谈,再度说到自己的死,又是说要随风化了:

‘’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我认为贾宝玉动不动就把化灰化烟,被风吹散挂在嘴上,绝对不是随口说说,而是作者对贾宝玉未来结局的最明白的谶语和暗示。

那么书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暗示呢?我认为还是有的,只是特别隐蔽,不容易发现,但是脂批却给我们透露了一些端倪,贾宝玉与姊妹们起海棠诗社,做的海棠诗是:

晓风不散愁千点,【庚辰双行夹批: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

宿雨还添泪一痕。【庚辰双行夹批:妙在终不忘黛玉。】

脂砚斋是极少数有可能看过原著结局的人,因此在读者看来很平常的一句诗,竟然能够引起脂批评点贾宝玉的一生,可见脂砚斋知道贾宝玉的未来结局是要化灰化烟被一阵大风吹散的,而诗句中的“晓风”,就是未来将要把贾宝玉吹散的那股大风,在晓风未将其吹散之前,也就是贾宝玉耽于红尘,尚未彻悟之前,他沉溺于世间的百般牵扯和纠缠都是为了天下女儿薄命的哀痛与惋惜而产生的千点愁,所以脂批才说”这句直是自己一生心事”。

除此而外,前面我们曾提到过的,贾宝玉听到警幻仙子唱的歌第一句就是:“春梦随云散”,春梦醒了以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个烟消云散也包括贾宝玉自己的化灰化烟,随风而逝。

以上就是前八十回里对贾宝玉最终结局的多次暗示,可以证明我们推测贾宝玉最终化灰化烟随风而散是他最终的宿命。

分析到此,再返回来看太虚幻境石牌坊上的对联‘假做真时真亦假’这句上联,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代表贾宝玉和贾府是甄宝玉和甄府的镜中影子;而下联“无为有处有还无”代表什么意思呢?“无为有处”就代表贾宝玉原本不存在,他只是个影子,却因镜子映照而存在而有,到了贾宝玉化灰化烟,随风而散的时候,就又是从镜子中的存在,镜子中的有回归到了无,所以是“有还无”

一个聋昏老僧

最后再来说说智通寺和甄宝玉的结局,以及贾宝玉第二次出家为什么是在智通寺呢?智通寺出现在《红楼梦》最开始的部分,贾雨村在郊外游历,偶然踏进了智通寺,且看原文: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固然智通寺的对联是为了警示贾雨村不要“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有着很深刻的哲理意味,也符合本书一贯的劝世性质,事实上贾雨村后来根本就没有缩过手,所以最后锁枷扛了,那时候再想回头也不能够了。所以脂批才说,这副对联是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照应的是后来书里那些为浮华迷眼,名利所驱最后又堕入深渊,走投无路的人们。

但是我认为,自贾雨村踏入智通寺,便一脚踏进了幻境,智通寺里只有一个既聋且昏的老和尚,并且对于贾雨村的询问是所问非所答,可偏偏脂批连连说老僧“是翻过来的”,前面贾雨村看到寺门前的对联时,曾经暗忖:“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由对联的意思可以看出,贾雨村所谓翻过筋斗来的,就是指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看破了红尘,大彻大悟的那种人,因此脂批这个“翻过来的”,与贾雨村所说翻过筋斗的大致同义,我可以理解为“醒悟过来的,证盟之后的”。所以后面脂批又说:“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觉之先”便是未曾觉醒之先,也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们还在梦中未曾觉醒的意思,而“既证之后”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把他理解为宝玉的证盟之后,也就是醒过来之后,等同于脂批说的翻过来之后。脂批说贾雨村是俗眼,认不得翻过来之后的人,而雨村的俗眼能认得的人对应的是未觉之先的宝玉等人。而他认不得的人,那个聋昏的老僧却恰是从前未觉之先的人既证之后的形象。

那么也就是说,又聋又呆,昏聩不已的老僧就是既证之后的宝玉了?贾雨村一脚踏入了幻境,看到的不是当下的情景,而是预先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情景,提前给他了一幅对联,让他能够提前警醒而收手,提前让他看到了证盟之后的宝玉,令他醒悟人生的空幻,当然雨村是俗眼,自然是看不透的了,否则也没有后面的事了。

脂批也评论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智通寺的老僧是:【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说明脂批也认为智通寺的老僧是醒过来的人,而通部入世的迷人,就是指未觉之先的阿凤、宝、黛等人,等于说这些人都是梦中迷人。后面还说小说这样写是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实际上就是在提醒读者作者是用逆写倒叙的手法,提前把小说的结局先写出来,后面才开始正文从头叙述,也就是接下来的贾雨村送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

此外,在太虚幻境中,贾宝玉与可卿仙子携手出去游玩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狼虎同群,迎面一道黑溪阻路。并无桥梁可通。正在犹豫之间,忽见警幻后面追来,告道:快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警幻说,前面是迷津,深有万丈,遥亙万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居士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木居士与灰居士名称里的隐喻,都说明要想渡过迷津,到达彼岸,须得心如死灰槁木,才能有缘渡过。

贾雨村偶然踏入智通寺,看到智通寺门口的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联与警幻在迷津渡口警告贾宝玉的话一脉相承,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智通寺的老僧因此与贾宝玉冥冥中有了神秘的联系;贾宝玉被迷津中的夜叉海鬼拖将下去,大叫“可卿救我”,从梦中惊醒,然终堕迷津。而智通寺的老僧既聋且昏,其聋与昏象征着万念俱寂,是心已如死灰槁木的外在表现,说明老僧是曾经乘坐木居士掌舵灰居士撑篙的木筏,最终渡过了迷津到达了彼岸的有缘人,对于又聋又昏的老僧来说,彼岸是什么?彼岸是人生如梦,彼岸是四大皆空。

当贾宝玉处于“痴儿竟尚未悟”的迷梦中时,警幻仙子警告他,“快休前进,做速回头要紧”,等到大梦已觉,智通寺门前的对联是警示迷梦中人,切记提前警醒而收手,以免堕入万丈迷津,是已经过来人的警告之语,智通寺的老僧与从前的贾宝玉明显的有某种前后对应关系,只不过一个是未渡迷津,一个是迷津已渡。未渡与已渡,中间恰好差着一个从觉迷到醒悟的过程,醒来以后,却已不再是贾宝玉。

故此,尽管前面说老僧就是既证之后的宝玉,我们都知道宝玉后来的确是出家了,成为了一名僧人,可是贾宝玉已经在证盟之后明白自己是个幻影化烟而逝了,剩下的这个僧人,自然便是渡过迷津的梦醒之人甄宝玉老年时的情景了,只不过幻境里提前让贾雨村看到了故事的结局,试图警醒他而已。甄宝玉我前文分析过本是神瑛侍者下凡,神瑛侍者在证盟以后,其灵魂也返回了天界,通灵宝玉也被一僧一道带回了大荒山青埂峰下恢复了石头本身的形象,剩下甄宝玉的肉身凡胎其灵气智慧也可以说早已随着神瑛侍者返回仙界,自然不再具有神仙般的气质,因为没有了灵气,所以既聋且昏,齿落舌钝,却是个醒过来的(翻过来的,既证之后的)人依旧在智通寺为僧一直到老。贾雨村在幻梦中踏入了智通寺幻境,在智通寺看到了既聋又昏的老僧应该就是甄宝玉老年时的形象。

甄宝玉由聪慧灵性转变为迟钝呆滞的形象,一方面喻指佛教的彻悟,一方面又非常符合弥漫在《红楼梦》中的返璞归真的老庄思想,由于红楼梦里始终是一僧一道并行,说明作者也始终是从佛家和道家两个方面的哲理来阐述小说中的人生道理的,因而我们也可以用道家哲学思想来解读这个老僧。贾宝玉在读到庄子中:“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的这一段就非常有兴致,甚至还仿照《庄子》续写了一段:“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由于甄宝玉与贾宝玉实为同一个人的两个不同分身,可以说贾宝玉就是甄宝玉,所以贾宝玉所写,就预示着其真身甄宝玉在未来真正彻悟以后,摆脱了红尘对自己的迷眩缠陷及深深的诱惑,塞瞽旷之耳,故而聋,绝圣弃智,故而昏,外在表现是齿落舌钝的痴呆形象,但是其真性却是在灭文章,散五彩,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之后的始含其聪、明、灵、巧矣!是真正彻悟后的得道之人。只不过这种高深的得道,不是火气正盛,名利欲盈心的贾雨村所能当场看透的罢了

我们由这个“翻过来的老僧”反向推断,可以知道甄宝玉先期就是在智通寺悟道出家的,后来贾宝玉也被带到了这里,由这里看到甄宝玉的玉后醒悟,从而返回太虚幻境证盟,最后悬崖撒手的。

一点补充

前面整个文章都是用书中的线索和伏笔来论证作者是如何安排和构思的,但是极少提到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我们前面说过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因而甄宝玉的梦醒了,贾宝玉做为镜中影子也要跟着醒来。我们也说过贾宝玉出过两次家,经过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渐进式的悟道,最后才梦醒彻悟的,我们可以认为,甄宝玉也同样经过了两个阶段不同层次的悟道。贾宝玉只不过是做为甄宝玉的镜中影子,复制了甄宝玉的梦醒而已,而贾宝玉的两次出家也正是这两次悟道的体现,作者正是用梦醒来隐喻贾宝玉的悟道,第一次出家,是贾宝玉个人人生理想的幻灭和精神支柱的崩塌,此时家族还未彻底衰败,还未彻底领悟到人生如梦。后来家族衰败,贾宝玉沦落成为乞丐,人生陷入极致的困苦窘迫状态,才使得贾宝玉渐渐有了彻悟的意识,即将要彻底惊醒,直到第二次出家之前,也就是最后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彻底醒悟过来之前,贾宝玉始终是处于这种似醒非醒之间的渐醒状态,是一种悟道的不彻底,梦觉的不够完全的状态。

可以这样理解,贾宝玉的第一次悟道是渐悟,是梦的渐醒,是戳破了梦境,但梦还未彻底觉醒;而贾宝玉的第二次悟道,是顿悟,是梦的彻底惊醒,是打碎了镜子,证明了自己的虚幻。甄宝玉醒来,虽然悟得了人生如梦,可他自己还是存在的,他到智通寺出家了。甄宝玉的梦醒完全可以类比《邯郸梦》中卢生的梦醒,都是一场大梦后发现自己经历过的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 然而贾宝玉做为一个影子,第二次出家后才从梦中真正惊醒过来,却发现连自己的存在也是空幻的,连自己也是不存在的,从而化灰化烟被风吹散。这就是作者的真实意图,为什么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为什么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为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醒来以后自己还存在,不是真正的空,只有连自己都是幻象了,连自己的存在都是虚幻的了,那才是真的空。 所以作者要将贾宝玉设定为镜中幻影,就是为了让一场繁华经历后,彻底为空,连自己都是空的,才能说服读者接受他的万境归空的主题思想,这也是他在小说中安排风月宝鉴来映照甄家的真正意图,这个意图就是为了让故事的主人公最终能够如梦幻泡影,真正消逝于无形,了无痕迹,是从太虚中来,又回归到太虚中去,是有着展示作者佛道思想及人生哲学的意义的。)

按我在文中写到贾宝玉最后证盟的时候,猜测贾宝玉是在太虚幻境证盟的,我这样推测是有几个依据的:

一是,当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正是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案前定下三生之盟,还泪之约后才下凡历幻的,那么在历幻结束后,也应该回到太虚幻境来证盟,了结前缘才对。

二是,我认为甄宝玉与贾宝玉是同时证盟的,又或者说,证盟的人本就是甄宝玉,贾宝玉只是做为甄宝玉的镜中影子,复刻了甄宝玉的证盟后缘了而散,甄宝玉我们可以推测出应该是比贾宝玉更早梦醒,醒来以后并没有立即证盟,而是先送玉给贾宝玉,点醒了贾宝玉,然后两人同时证盟,而在《邯郸梦》中,卢生梦醒以后,吕洞宾告诉他,需要带他去蓬莱仙境去找几个证盟师给他证盟,而所谓的“证盟师”就是后来当头呵斥卢生,点醒他的诸位八仙而已,我认为贾宝玉和甄宝玉最后的同时证盟,也是有证盟师的,甄、贾宝玉的证盟师就是在太虚幻境中的诸位仙子;根据第五回的原文,这几位仙子分别是:

“宝玉看毕,无不羡慕。因又请问众仙姑姓名:一名痴梦仙姑,一名钟情大士,一名引愁金女,一名度恨菩提,各各道号不一。”

我个人觉得这些仙子的名字不是随意起的,而是展示了几位证盟师在最后点度二个宝玉的功能,痴梦仙姑和钟情大士是在呵斥宝玉的时候,点度了二人一直以来沉迷于梦境,并陷入深情的执念,点醒了他们。引愁金女和度恨菩提则是指点和引渡了宝玉曾经耽于红尘、纠缠于情孽的“千愁万恨”,指引他渡向无愁无恨、无爱无欲、万事皆空的彼岸。

而众仙姑本就是在太虚幻境之中的。所以我判断证盟应该是在太虚幻境之中。

三是,迷津在太虚幻境之中,贾宝玉同可卿仙子正是在太虚幻境中携手游玩,不意间走到迷津渡口,而我推测过智通寺的老僧就是渡过了迷津的甄宝玉,那么很显然,证盟后贾宝玉情缘了结,随风而散,剩下甄宝玉就应该顺势渡过迷津到达彼岸才对。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我推测贾宝玉的证盟是发生在太虚幻境中。

但是,脂批中却透露了一点点不一样的结局,那么脂批中有没有提到过“证盟”呢?答案还是有的,脂批很明确的说,贾宝玉最后是要“证”的,只是不叫证盟,而是称做“证前缘”,我觉得这个所谓的“证前缘”其实就是类似于卢生梦醒之后的证盟,只不过在红楼梦自己的原文文本里,被称作“证前缘”,以区别于《邯郸梦》的说法而已,毕竟曹公不是一个会去直接照抄旧有的戏剧中的关键名词的作者,而是会有自己的创新。况且,在《红楼梦》中有木石前盟的存在,所以在故事终了,要证却前缘是说的通的,而《邯郸梦》中仅仅只有卢生在黄粱一梦中的一生遭遇,并没有什么前世之缘可证,所以作者在红楼梦中将“证盟”一词改称为“证前缘”也是很恰当的。

在靖藏本里,有这样两条脂批,提到了最后的“证”

例如在靖本第七十九回,有这样的批语:“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的批语提到了八十回后,有一回的内容是“证前缘”,证明我们推测贾宝玉是需要通过“证”这种动作来打破迷关,最后了悟的。是被脂批所证实了的。

在靖本第六十七回有回前批:〔末〕四(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必何(何必)削发?〔青〕埂蜂(峰)〔证〕了情〔缘〕,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秋(尤)三姐。

因批语文字错乱,靖本原本已经遗失,所以此批语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是:

“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此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时缘了证情,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尤三姐……”

还有的解读是将青埂峰那句解读为:“青埂峰时证了情缘”

但是无论哪种解读,都说明最后证盟是发生在青埂峰而非太虚幻境。我在天涯的帖子里曾经按照前面的推想续写了红楼梦的最后一回,在我续写的那一回里,我让甄宝玉用风月宝鉴照了通灵宝玉,使得通灵宝玉在镜中现了真形,让通灵宝玉本为青埂峰下顽石的真面目为贾宝玉所初次认知来点醒他。这样写是一种省事的办法。

但是,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僧道二人偕同甄、贾宝玉一起到了青埂峰下,在青埂峰下当着贾宝玉的面,茫茫大士对着甄宝玉送还给贾宝玉的玉大展幻术,当场将其变回粗莽的大石,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且石上文字历历在目,写的全是贾宝玉一生所历悲欢离合,此外,石头还可能亲自口吐人言,告诉贾宝玉经历过的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幻梦,如果这些就发生在贾宝玉的眼前,那对贾宝玉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巨大而震撼的,也是当头一棒唤醒他的一种更为震魂摄魄的方式,所以说贾宝玉最后的证盟如脂批所说的那样发生在青埂峰下也是有可能的,而贾宝玉证了前缘醒来后当场悬崖撒手化烟而逝,这个悬崖有可能就是石头所在的“无稽崖”,最多就是甄宝玉在青埂峰下证盟以后,又被僧道带回到迷津渡口,在迷津渡口乘坐木居士灰居士的木筏,渡过迷津到达了彼岸。

这是根据靖本脂批推测的另外一种可能的结局。大致的方向并没有变,只是证盟发生的地点等细节有所不同,录于此以供参考。

附录:曹雪芹生前友人富察明义是看过《红楼梦》真本全本的,因此他所写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向来是探佚研究的重要资料,其中第十九首也就是接近故事末尾的一首是这样的:

其 十九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

明义写道“聚如春梦散如烟”,很符合我们之前关于整体故事架构的推理,后面又写道“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已枉然”石归山下正是指通灵宝玉恢复石头本相回到青梗峰下,正如和尚在第一回说的“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而无灵气却使人想到了智通寺里又聋又昏的老僧,老僧见贾雨村问话,是所问非所答,便是纵使能言已枉然。正像是失去通灵宝玉以后,梦中镜像也随风散了,剩下的那个甄宝玉就变成了“无灵气”的人一样。

本人拙作实体书《红楼梦的真结局》已经开始预售,有意参加预订者请给我发简信:)或加微信公众号:云笺说红楼(yunjian_hlm),预订新书及查看更多文章,现在还没有正式出版,样书也要经过审稿后才能正式印刷出版,不过出版代理商合同不公,将来就算出版了,网上书城销售的书作者是没有半分收益的还可能赔钱!可是大部分成本却是作者出的,所以如果订书请尽量直接跟作者本人联系!在作者这里预订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感谢大家!


重要声明:本文的内容曾经多次被人进行所谓的洗稿,也就是盗用、抄袭和剽窃我文中观点,并另外加工分割成自己的文章发布于各个自媒体平台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 企鹅号为 文化读行 (其他自媒体号名称多为:少读红楼)的夕四少(又名罗来杰),此人在其他多家自媒体平台都有账号,多篇文章剽窃本文观点,请大家认清原创,勿被沽名钓誉,沐猴而冠者哄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声明:本文是鄙人的本科毕业论文,文题原为《关于《红楼梦》中“养小叔子”问题的探轶》,原谅我此处换了个浅俗的标题。“...
    颜牧之阅读 16,491评论 66 135
  • 背景 最近接手一个旧项目,要导入RN做一些混合开发。原来项目未使用CocoaPod,但是加入RN混合开发的时候需要...
    xiaoyouPrince阅读 647评论 0 3
  • 5个月前,我曾驻足此地.但无奈工作紧张,已经完全没有闲情逸致来领略她的美. 这次,又带着份不同的心境,我再次踏上来...
    边城九爷阅读 368评论 1 1
  •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在红桥街口吃两根油条,在旁边的鲜奶铺买两袋原味酸奶,路过公园嗅到...
    mei777阅读 529评论 1 1
  • 题目比较中规中距,填空,问答,应用,编程。 1.filter的用法 const isX = value =>val...
    无语听梧桐阅读 26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