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列明朝四大权宦,他曾睥睨天下,居然还得了善终

说起权监,大家想起的也许是高力士,安德海和李莲英;如果提起明朝的大宦官,大家可能会想到王振、刘瑾和魏忠贤。而且经过武侠小说和影视剧的长期浸染,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都是些脸谱化的大粉脸——白发苍苍,武功高强,却净是些祸国殃民的大奸佞。

然而有这么一位太监:

他族败家亡,被俘净身,和大明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却位列明朝四大权宦(和上面三位);

他年轻貌美,十几岁就睥睨天下,笑傲群臣,一品大员都争相巴结,他却无党无私;

他深得两代皇帝信赖,文官集团组队攻讦,却每每无功而回;

他为大明立下过不世战功,甚至差点改变明朝历史,却因血洗女真被诬为擅权小人;

他二十多岁就退休养老,两袖清风,最后在无数弹劾下居然还得了善终,终成太监中的传奇。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确实曾有这样一个韦小宝似的太监存在,他就是明成化一朝的西厂督主——汪直。


我们先来看看“流毒深远”的《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汪直的介绍:

在韩雍带回来那一大群俘虏中,汪直并不是一个显眼的人,也没什么特长,咔嚓之后老老实实地做了宦官,不过他的运气很好,在宦官培训完毕分配时,他有幸被分到了后宫侍候皇帝的一位妃嫔——万贵妃。

要说这成化年间的朝政,用一个词就可以完美地概括和形容——一塌糊涂。下面我们开始介绍参加武林大会的各大门派:监派,全称:内监宦官派;掌门:汪直、尚铭;门下弟子构成:太监。

可以看出,对于成化和汪直,当年明月语带不屑,然而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他所言。

为了给大家一个客观的概念,来验证成名要赶早这句名言,先来看看历史长河中的少年英雄们:

甘罗12岁为上卿;

莫扎特16岁任萨尔茨堡宫廷首席乐师;

霍去病17岁称雄漠南;

亚历山大大帝19岁征服希腊;

吴清源19岁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十番棋独孤求败......


而在汪直面前,这些神人都成了小儿科。

汪直大约于成化二年(1466年)入宫(明史对宦官和后妃都很轻视,很多人生卒年月不详,不少人物描述前后矛盾,语焉不详),成化三年(1467)后不久就已经成为地位相当于知府的正四品御马监太监(和清朝的太监一词不同,明朝的太监指高级宦官,实权官职),短短一年,跨越了十多个晋升台阶……

这御马监在明朝可是狠角色,在宦官二十四监中仅次于司礼监:

1.它顾名思义,执掌御马,管理牧场。

2.它统领京城腾骧四卫营的精锐禁兵(按成化朝的编制有两万人以上)。

3.它与兵部共掌兵权,御马监太监往往出征时作监军。

4.它和户部分理财政,负责皇家庄园、正德朝开始还负责皇家店铺的经营。

那么当汪直参与执掌这么个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国资委的超级部门时,大概几岁呢?

如果作为三岁幼童阉割入宫,那时的他不会超过6岁!是不是完爆上面的所有天才?

后面的事情更加离谱,十年后(1477年)汪直创办“臭名昭著”的西厂——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帮助明宪宗朱见深打大老虎,清理朝廷,真正地权倾朝野:一时间国级部级高官纷纷献出了他们的膝盖——“都宪叩头如捣蒜,侍郎扯腿似烧葱”。

客观地说,明史中对于西厂这个特务机构的描述多有不实之处,主要原因是耿直而年幼的汪直无视官场规矩,不按理出牌,而作为朱见深手中一把锋利的刀子,他把文官集团的脸面割得血肉模糊。

仔细查看明实录以及其他史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所谓的西厂酷烈处理的大小官员中,建宁卫指挥杨晔是唯一一个死在西厂的。而此人当时横行乡里,草菅人命,还想纠集一班亡命之徒入海为盗,本就是死罪。奇怪的是,无论明实录还是明史都没有明确提及杨晔的死因,可能的确是用刑过重,但西厂并没有冤枉他(《明史记事本末》)。

同时所有西厂负责的案件,当时都上报了六部,也全经过朱见深亲手过问。历史上所谓的汪直权宦擅权是表象,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大肆收拾既得利益集团,导致拥有话语权的文官们对此产生了巨大反弹。

直接体现在明史中就是:当时以攻讦弹劾汪直为获取令名的手段,如果被朱见深因此下狱或者廷仗(当廷打屁股)那就更是百官好榜样。这种只要是汪直说或者做的就是错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弘治一朝,结果汪直的式微最后导致大明丧失了巨大的国家利益,真可谓文官误国的典型案例。


究其原因,汪直不仅是谍报高手,他居然还是一名难得的将才——在军事上,汪直着实为大明立下了不少功勋:

1.兴武举:

为了给明朝培养更多武将应对边患,成化十四年(1478年)他奏请设立武举,仿进士的制度设科乡试、会试、殿试,把长期以来只有形式的武举制度化,规范化,后来卓有成效。

2.立四户马法

当时官府收购马匹制度混乱,常常因一时征用导致马价飞涨却仍紧缺。汪直规范了收购价格,既保障各方利益又防止官员贪赃。他曾经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上奏说大同在朱棣时代,曾有军马一万五千匹,而今检查后发现军马数量由于管理不当和层层贪污而严重不足,于是责令补齐马匹,这下搞得很多军户卖儿卖女才能免罪。而这件事情被史官郑重记录下来,作为汪直的一大罪状。但事实上,通过严格的军马制度和囤积粮食,汪直在大同做好了准备对抗蒙古入侵的战略准备。

3.成化犁庭

成化犁庭是指在成化朝对女真发动的三次酷烈的军事行动,就好像“对一片长满花草的庭院,用牛拉着犁翻过一遍一样”(李晓鹏),而汪直正好负责了第二次也是最残酷的一次血洗:

擒斩六百九十五级,俘获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获牛马千余,盔甲军器无算。--《明宪宗实录》第一百九十七卷

三次犁庭让女真老老实实消停了整整100多年;其直接结果是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国人口达到了终明一代的峰值,共7200万

虽然这种针对种族发动的灭绝政策是不值得鼓励的,但从统治集团的利益而言却依然是成化朝的赫赫战功。不到20岁的汪直,一个在深宫里成长的小孩,率领明军用半个月的时间翻越长白山脉,在滴水成冰的辽东山林里面对拒险而守,英勇善战的女真人,还能首次出征就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也不得不算是一个奇迹…..

建州大捷让汪直回到京城直接负责统领京军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禁军完全掌于内臣之先河,可见皇帝朱见深对他的无比信任。

然而这场战争的细节在各种史料中都被大肆删除,因为建州女真的后代最后取代明朝统一了中国,而他们又花了整整90多年的时间来编纂明史(从顺治二年(1645年)一直写到乾隆四年(1739年)),可想而知,清朝政府是如何憎恶这个曾对先祖大不敬的死太监,因而汪直在《明史》里面被黑得无以复加,生生改写成了而今史书中所见的无恶不作的西厂“权宦”。

3.灭蒙古王庭

事实证明,汪直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孬种,他所谓的进攻不过是杀掉人家进贡使者,或是趁人家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去骚扰一下老少妇孺。——当年明月

EXO me?看到这段,我几乎喷出一口老血,让我们看看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成化十六年(1480年),鞑靼按例入侵河套,准备一边劫掠,一边过冬。宪宗令刚刚从辽东班师回朝的汪直监军,兵部尚书王越提督军务去迎击。汪直的先见之明让大同兵粮充足,战马雄壮,当他们探知当时蒙古大汗巴克蒙图的王庭在威宁海子附近,拟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奇袭方案:

此地在蒙古人控制区的腹地,王越汪直统领着大同宣府镇的两万精兵,翻越阴山,在没有后勤和接应的情况下,在二月寒冬里昼伏夜行,两万大军在蒙古人的眼皮底下潜行整整二十七日!至猫儿庄后天降大雪,他们趁着雪夜率精骑奔袭威宁海,一战完全摧毁了蒙古王庭——达延汗巴图蒙克(小王子)仅以身逃,而他的妻子,蒙古传奇女英雄满都海战死。

这正是——“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捷报很快传到京师:

值大风雨雪,天地昏暗,急趣前进。黎明去威宁海子不数里,虏犹不觉,因纵兵掩杀,生擒幼男妇女一百七十一,斩级四百三十七,获旗纛十二,马一千八十五,驼三十一,牛一百七十六,羊五千一百,盔甲弓箭皮袄之类一万有奇。——《明宪宗实录》

由于威宁海子曾经囚禁过朱见深的父亲——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的英宗朱祁镇,因此这次奇袭一雪前耻,大振国威,让朱见深欣喜若狂。结果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而汪直因为是太监,只是加食米四十八石。

这场胜利是大明朝长久以来的迫切渴望,因为自从明成祖朱棣去世以后,蒙古在对明朝的作战中完全处于主动进攻的一方,所有战斗都在明朝境内的河套地区开打。不管输赢,抢完了就退回大本营休息。这次明军竟然翻过阴山摧毁王庭、击杀王后,对因为军队腐败而长期处于守势的明朝来说,不可不谓之一大奇功。

4.大同防卫战

大同当时是九边之首,拱卫京师的战略要地,威宁海之役后,汪直在大同防守了两年多,多次打败蒙古的入侵,成化十六年(1480年)十二月,鞑靼军再次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帅军征剿,追杀至黑石崖等处大胜。因为太监无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以年十二石为一级,这次宪宗给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创有明一朝纪录,汪直最后食米高达每年三十多吨……

更夸张的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七月,为了让汪直总督军务,征剿北虏,朱见深给了一道圣旨,那正是传说中的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近者北虏屡犯边境,特命尔等统京营精兵,分路征剿。所在镇守、总兵、巡抚等官俱听尔节制,其剿获贼级俱送纪功官验,实不许妄冒。敢有临阵退缩、不遵号令者,听尔等以军法处治,然后奏闻。——《明宪宗实录卷217》

这时的汪直才刚刚20岁,真正地睥睨天下。

5.汪直的胸怀是星辰大海,却被文官所误

明实录里有这样两则记载:

太监汪直怙宠贪功,谋取交址。有旨检永乐间征调故事,大夏匿之,事遂寝。

成化间,有中贵迎合上意者,举永乐故事以告,诏索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检旧案,不得,盖先为车驾郎中刘大夏所匿。——明史列传刘大夏传

这两件事情都是指汪直希望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资料,恢复明朝曾经的海权,甚至想灭掉安南(今越南北部),重建交趾布政司(盛唐军事机关),然而当时的朝臣只要是汪直要做的,必须反对,比如当年明月口中完美的刘大夏,其实根本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只是用反对汪直来博取名声,却让明朝丢失了重振海权和对外扩张的机会。

今天的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一个国家的海权是多么重要,汪直曾经有希望重现郑和的辉煌,因为以他的军事能力来预期,最终成功,并且改变明朝命运的可能性很大,然而却被一帮鄙视宦官主导海洋政策的老糊涂耽误了,因此郑和的伟大成就不免昙花一现。而大明最后也走向了“片板不可下海”的海禁和闭关锁国……

汪直的终焉:直竟良死

到了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十来岁的汪直在百官的长期攻讦下,最终被调任为南京御马监太监,之后降为奉御(六品),开始悠闲养老,有人认为这是朱见深为了保护他而做的决策。到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朱佑樘希望重新起用汪直,依然被群臣阻挠。有趣的是,成化、弘治两朝所有弹劾他的人基本都没有好下场,甚至让明史的作者不明惊诧“直竟良死”(汪直居然得了好死,真tm不可思议)。

说了这么多,也并不是一定要把大家眼中的十恶不赦的西厂太监翻案成为一个少年英雄,但正因为历史的诸多蹊跷和语焉不详,才令后人有了戏说的欲望和空间。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传奇督主汪直作为我《睥睨天下》一书中的主角,便是一个活生生的崭新的小说人物,而不再是那个被误导而钉死在史书上的权监。


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