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

TITLE: 《把时间当作朋友》 ISBN: RATING: 5/5 CATEGORY: SUMMARY: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再看的书。用很朴素的语言直戳心窝子,挑出了很多自我欺骗的陷阱。现实,唯有接受现实,才是最终的出路。 一句话把各章节串起来:人生苦短,去日苦多!“没时间了”,这是每个人都面对的“困境”,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醒悟”了,我可以控制我的大脑:我必须面对“现实”,学会“管理”我自己,不断地“学习”、“思考”,与他人“交流”,并且“应用”我学习到的东西。

NOTES: # 第0章:困境 ## 1. 问题 “”没时间了“!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任何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届时未完成者死。)时间永不停歇。 问题好像很简单,看起来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 -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解决方案好像也很简单: -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可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2. 慌乱

他们“既勤奋又懒惰”。 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即使想清楚了,也未必写的清楚。)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 【最近李笑来老师推荐的一个TED视频:The pattern behind self-deception,与此相关。】

3. 解决

毫无疑问,我们无法管理时间。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第1章:醒悟

1. 孰主孰仆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2. 何谓”心智“(Mind)?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心智的开启“用现代心理学术语表述是”打破旧的格式塔“(Gestalt),重建新的格式塔。用开启过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断。

3. 我的案例

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常识,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心智成熟的人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做到无须亲自经历,仅凭思考就得到深刻的体会。(学盲打的经历和心得:心智不强,才导致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懒惰,甚至振振有词、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可怕!)

思考才累——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第2章: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

期望速成,从微观层面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宏观上的原因,就是“现状使然”。来源于布兰奇弗劳尔的调查结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字:换。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本质上看也是这一个字,换。 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

3. 完美永不存在

4. 未知永远存在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概率问题),人们往往对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并不满意。很多人都心怀梦想,有一个”无论如何早晚都要从事的梦想职业“,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正因如此最终沦为平庸之辈(有例外,但这例外太少,几乎可以忽略)。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他的能力就会不断积累。如果这个人实际上向往的是另一个职业,那么他的所谓“梦想”几乎必然使他在当前这份职业上心不在焉、无甚积累。其实,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更可能的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作借口。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和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6 . 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怎样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的判断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

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现实、逃避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可能脚踏实地,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如果我们把成功朴素地定义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的话,那么,大多数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是加上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只不过是花拳绣腿。真正有用的往往是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例如”现实只能接受“。

第3章 管理

1. 估算时间

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需要养成习惯: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2. 及时行动

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明知自己拖延的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进入状态”——这是他们能够想出来对自己的行为最拿得出手的描述。 拖延的本质原因在于恐惧。来自内部的恐惧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来自外部的恐惧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最后期限”不是固定在将来的某一点,而是朝着你加速扑来。 永远不要问“什么时候开始才好”,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3. 直面困难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答案是:回避困难。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很多人会下意识地逃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会自动消失……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所谓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够衡量的。这样看来,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4. 关注步骤

任何任务都起码具备3个属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 当我们面对某项任务的时候,内容与原因都已经基本确定了(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需要思考的就剩下方法了。当然,思考方法需要从领悟内容入手,不停地细分、拆解任务,而且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人小任务都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通过关注“方法”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认每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这样的习惯,会使一个人变得现实、踏实。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这种技能无比重要,却常常被忽视,因为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总是默默地应用它,而忽视这种技能的人从未看到过它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巨大好处。

5. 并行串行

养成一个习惯——把要做的事情用纸笔写出来,把任务落到纸面上,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任务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哪些任务是相对复杂而又灵活的,然后,尝试把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

6. 感知时间

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可做记录的人并不多。

7. 记录开销

请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 第一组练习:认真回忆并记录昨天做的事情。 第二组练习:认真会议并记录上周、上个月、上一季度、上一年做的事情。 第三组练习: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用一个星期的事情,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8. 制定预算

前面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我们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你会遇到第一个问题: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表上权重,例如可以用1~5分进行标注。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目标达成有益。

9. 计划

(1)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 已经有人做到了。 2. 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又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 ### (2)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以我为例。我曾尝试制定年度计划,却无能力完成。于是,在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 ### (3)有些时候没必要做计划

10. 列表

(1)最方面的列表工具是纸和笔 ### (2)列表没必要公证 ### (3)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 (4)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 (5)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如果有了什么新鲜的注意,,不用放,只需要启用另一个列表,标题就是下一阶段任务列表,把它们记下来就好。然后,马上回到当前的任务列表,抓住在现在应该完成的任务上。 ### (6)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列表一旦开始运作,就一定要执行到底。一是无常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

11. 流程

要想加快执行重复性任务的速度,只需在遇到重复性任务时先将其做完一次,然后马上总结、整理,高清流程,再靠进一步的实践把它变成”闭着眼睛也能做好“的事。 以打电话为例: > ▷ 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时候先 发短信询问)。 ▷ 在拨打电话甚至发短信询问对方是否方便之前准备好一 切计划沟通的内容,作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确保沟通 过程中不会遗漏要点。 ▷ 通话前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在通话中做必要的 更新,通话结束后,马上通过电子邮件将备忘发送给对 方。 ▷ 若对方没有接电话,则给对方发署名短信告知详细事由, 并做好记录,防止自己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12. 预演

直到现在,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将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以便甚至数遍。【我觉着是最重要的方法论。】 需要执行的任务越重要,这种预演就越关键。只有经过大量的预演或者练习,我们才能够在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有出色的表现。 我认为,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行任务的时候有出色的表现。

13. 验收 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最根本的验收机制是针对最终结果的,部分有经验的人因为在做事之前总是更关注步骤,并会按照需求将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所以,他们甚至会为每一个步骤设计相应的验收机制。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设计验收机制也是任何一个领导者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根据此章总结的做事的方法论: 1. 关注步骤(分解任务):把任务分解成一个个能够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子任务。 2. 验收机制:为每一个子任务设定验收机制。 3. 估算时间。 4. 预演。 5. 串行并行。 一些好习惯: - 现在开始 - 直面困难 - 接受现实 - 记录时间开销 - 制定时间预算 工具: - 列表 - 流程

第4章 学习

1. 效率本质

很多人拒绝学习,他们拒绝学习的理由和那些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它有什么用。 学习室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为什么很多人拒绝学习? 第一,决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最关键的一点事: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 “学习”的重要起点是:起码学会一种技能。无论这种技能多简单、多普通,学会之后总是可以让学习这了解习得带来的大不同。 千万不要拒绝学习。 >【我的问题是学了太多,没有主动应用。学的太杂,没有直接跟工作相关。学的太投入,耽误了工作。】 ## 2. 基本途径 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 1. 体验:所谓“体验”,通俗滴说就是来自五官的感觉——视觉、痛觉、嗅觉、味觉、触觉。 2. 试错:试过之后,知道错了,以后就不再犯了。也许试过之后,发现不仅没错,而且很正确,那么,我们就获得了一项新的知识或者技能。 3. 观察:我们依靠观察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正所谓“他人亡羊我补牢”。 4.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运用心智能力的手段。

体验、观察和试错有局限性:首先,大量知识无法通过(个人亲身)“体验获得”;其次,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最后,许多知识不能通过观察获得。 没有阅读能力的物种只能依赖最落后但很神奇的方式积累经验——基因遗传。(《本能》一书中提到啄木鸟可以本能地采取最优算法获取食物。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无数新技术使文字、经验和知识的记录、传播、共享、检索变得非常容易。

3. 主要手段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科学方法论”。

4. 经验局限

5个猴子的故事 只看结果,不究原因,或者乱解原因,是一种多么危险的想法和做法啊!正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 经验主义的局限: 1. 个体的经验有限。即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强光喷嚏反射”现象、色盲显现和同性恋现象3个例子。 2. 群体的经验有限。群体经验局限的根源是人类的寿命有限。 3. 不仅存在无法通过个体或者群体经验获得的知识,还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我的建议是,打在学生时期应该认真阅读至少3本关于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书籍。 一个人在以生活中,要用相当长的时间通过枯燥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来获得文字运用能力。有了文字能力,才可以通过阅读摆脱种种局限、获取更多知识。此外,热恩还要学会逻辑,并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才可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5. 自学能力

  1. 自学能力的基础是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是能够识别文字的人接收信息的过程,故在阅读之前就肯定要有一个甄别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有效地过程——这显然要以来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输入完成之后,信息要经过大脑进一步处理:需要记忆的,就要记住,并且可能还要依赖复习才能真正记住;不需要全部记忆而又有用的,就要用文字存档,并且还要想办法保证将来能够找到;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类似却并不完全相同,就要花时间仔细分辨,以免将来用的时候出差错;新输入的信息与曾输入的信息如果有关联,就要想办法研究清楚,要知道,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要多到一定程度才能“融会贯通”……
  2. 检索能力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
  3.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写作能力是指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我国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有时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文学,只是文字应用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
  4.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能在新东方做英语教师仅仅是因为我会查字典、翻语法书,再加上一个尽量搞清楚一切的心态而已。 自学能力的打造就是从我们认真对待它开始的。它就像恋人一样,你对它好,它对你才好。完全靠自学一样东西吧——管它是什么,并且一定要学好,学到比相当数量的人都好。如果真的做到这个地步,安妮就不仅是一个完整的人了,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我个人的建议是去自学一门计算机程序语言,因为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相关资源在互联网上分布广泛、极易获得,而且优秀的资源使用的语言往往是英语,这又顺带联系了英文阅读理解能力。
  5.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选择性输入”,人们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对抗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我们最好的记录工具——纸和笔——有条件的话,最好固定一段时间来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支持的、反对的、无所谓的论点和观点记录下来。对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何在;对支持的,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对反对的,同样记录几个理由或者实例;甚至对那些无所谓的,也记录其原因。一个有着这样良好记录习惯的人会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这种”反刍“能力使我们避免成为”选择性输入“受害者的重要保障。 【#方法论#】
  6. 了解学习的进程 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可能不是线性的。这个关系曲线更可能是阶梯状的;学习过程中有很长时间一点进展都没有,但从某一刻开始突飞猛进,而后又是长长的一段所谓的“平台期”。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第5章 思考

1. 勤于思考

谁也说不清,为什么有那么高比例的人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这个比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而且,剩下的20%中甚至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首先得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其次还得学会正确思考。这样看,思考的确是件困难,而且需要极大耐心不断磨练的技能。】 思考,更准确地说,独立思考,只不过是从别人那里知道一个结论的时候,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看看的出结论的过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以下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什么玄妙,不过是一个正常的有脑子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独立思考的定义。】 一旦开始尝试独立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这些陷阱直接导致无数人放弃思考——因为在很多时候,思考虽然不费力气,但实在是太麻烦了。为了避免麻烦而把思考退给别人是一种常见的解脱手段,有此,大多数人身上出现了大量“迷信权威”的现象,只不过是程度不同。【看吧,怕麻烦的后果就是把最最重要的事情交给所谓的“专家”和“权威”了,被人牵着鼻子走,被人忽悠,还能怪谁呢?怪自己怕麻烦喽!】 首先,权威不一定正确;其次,对正确的权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确;再次,权威可能别有用心;最后,权威可能并不存在。 我们发现很多人对权威迷信到漠视常识、遗忘常识的地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第185~187页,关于一九五八年报粮食产量的例子。) 【#方法论#对工作的启示:】 > 从另一个角度看,拒绝独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不仅不省时间,恰恰相反,非常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 举例来说,在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像顶着一颗榆木脑袋一样,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但往 往连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时候,这些人并不是偷懒,而是长期养成的习惯(回避思考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根本想不出该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领导交代的任务完成以保饭碗。可是,他们甚至 连该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务都想不清楚,因为他们的脑袋从未“用进”、只曾“废退”,早就退化成了实心的榆木疙瘩,没什么用处。 而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数),在接到任何任务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该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该任 务的方法。于是,他们会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去做很多领导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终,他们不仅能完成任务,还常常有很多意外收获……这就是差别。前者往往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却“一无是处”、“碌碌无为”,后者却在 同样的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高升”……后者逐渐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占据更大的平台,最终与前者成为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学家 罗素 曾观察到这个现象,他为之奇怪并慨叹,“ 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2. 思维陷阱

导致人们犯这些逻辑错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两个——概念不清和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学习任何知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础概念。不夸张地讲,任何一个学科的所有知识,都是由这些概念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 其实我们说某个人“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个人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毫无必要的、不讲根据的、混淆视听的概念。 所谓“脑子混乱”的人,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当作一回事。因为他们构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的、混乱、未经细分与整理的,所以他们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乱、无法理顺的。 所以,本书情调“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并非咬文嚼字。“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焦点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 因为笃信“万事必有因果”,所以会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只能是神的力量”。 拒绝接受不确定性的艺根苑再与害怕复杂、奢望简单。

3. 因果关系

  1. 基础 分析任何因果关系,比如针对“因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从3个层面去审视:▷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情况是,有些时候,相关联的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例子: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水平。 环境会“非常智能地”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做出与其行动相应的反馈——大多数人都没有仔细想过这件事。不管我们用心与否,我们都在对周遭的环境不停地发出相应的信号,而构成环境的人们会接收到这个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反馈——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不管是有针对性的还是无针对性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当然也会不停地接收各种各样的信号——经管我们可能并非意识清楚地了解这些信号之中的大多数是在回应自己先前发出的信号——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根据它们做出自己的进一步回应……无形之间,我们就在被环境塑造。可是,与此同时,正在塑造我们的这个环境,也是我们自己(参与)塑造的…… 以上的简单分析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却又清楚的道理:要做一个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为这世界其实也是有“心”得。
  2. 双盲测试 “安慰剂效应” 为了消除安慰剂效应的影响,鉴定医疗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人们进一步发明了“双盲测试”检验方法。
  3. 自证预言 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最终真的会发生。

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再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想做到“思维缜密”其实很容易——从现在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如6个月),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输的每一个年头,甄别其中的英国关系,逐一用以上提到的重重原则。 【#方法论#如何做到缜密思考。】

4.逆命题

逆命题和原命题的关系: 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5.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

6. 案例局限

其中最常见的逻辑错误就是“以偏概全”——某种经验在某个人身上应验了,并不意味着改经验在所有人身上都会起作用。

7. 对立论证

同样的现象,截然相反的解释。

8. 张冠李戴

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关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 例子:牧师与玩拼图的儿子的故事。

9. 感悟与道理

道理是普适的,感悟是个体经验。

10. 克服恐惧

恐惧又会带来另一个更有杀伤性的品行——懦弱。 思考训练书籍里总提到阻碍人们正确思考的诸多障碍,比如我的更好(Mine-is-better)、死要面子(Face-saving)、拒绝改变(Reisistance to Change)、顺从多数(Conformity)、简单粗暴的分类(Stereotyping)、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摆脱“自以为是”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11. 辅助工具

我们的开委会因我们所用是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语言就是一个便宜(甚至免费)而又有效的辅助工具。 以下句式要经常使用,因为他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而另外一些句式,则要刻意回避。比如: >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本来(原本)就是嘛! 要是……就好了!

第6章 交流

1. 学会倾听【最重要的一段之一。需要不断实践这种倾听能力。】

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以来某些人听他的话。 ### A. 模式拼接能力 听者“印证自己并为错过有效信息”的判断很可能只是幻觉。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模式拼接能力: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它们按照某种之前曾经遇到过的模式拼接起来——并总是会以一种我们自以为有意义的模式。九一一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在双塔烟雾中看到的“魔鬼面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人并不是天生就有模式拼接能力的,这种能力依赖一定程度的已知信息。 模式拼接能力是学习的副产品,它会随着已有信息的增多而越来越强大。

B.判定类知识

我们必须想把发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用于鉴定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我把这类知识成为判定类知识,以区别于其他知识(我将其称为概念类知识)。生活中,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懂得“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道理——这就属于判定类知识。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还不懂得双盲测试的重要性,所以也基本上不具备鉴定一些特定信息的有效性的能力。 不断收集、整理、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就好像是为自己编织一张“滤网”,以阻止无效的概念类知识的进入。同时,这张“滤网”也应该是双向的,可以把概念类知识中有效的部分留下,而把无效的部分排除。人与人’滤网“质量的区别,很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思考能力的区别。【#todo# #方法论# 编织自己的“滤网”,即不断收集整理和修正自己的判定类知识。】 “接收”并不等于“接受”。(这也是一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判定类知识。) ### C.在倾听中不该做的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D.在倾听过程中应该做的

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方法论# 如何倾听】

a.回顾

所谓“回顾”,就是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相对于阅读过程,倾听过程中的记忆难度要高出许多。 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己的记忆力过分高估。这个幻觉来自每时每刻都有一些确定可以记住的东西,而记不住的东西恰恰则因为没有被记住所以看上去“并不存在”。换言之,每时每刻都有“我记得住”的证据,而“我记不住”地证据基本上难觅其踪。 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甚至差很多)是一个去处这一幻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相信这个事实,才能够在倾听的时候有意识地为了真正记住二反复(认真)回顾。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因此真诚地借助辅助工具(笔记、照片、录音等)来帮助记忆。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类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b.预期

如果能够记住要点,并肯花时间和精力搜寻隐含的信息(事实的真实性、看法的根源),听者便有能力做下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预期。 所谓“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但这个运动多余脑力做出的动作却有诸多好处。首先,它将自动增强挺着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E.主动倾听

最后,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着进入“倾诉”状态。 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一旦听者决定倾听某人的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 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事,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地进入更深

2. 说与不说

每一句话,其实都是有归属的。 一般来说,我们可能获得的建议是这样的:得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能说的话、该说的话、说出来别人能听的话。 更有效的建议: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3. 共生状态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它甚至无法把自己与周遭的世界从意识上分离开来。它会以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己。它饿了就哭,哭了就有吃的。于是,它会觉得自己饿的时候全世界都饿,自己痛的时候全世界都痛,自己动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动。心理学称这种状态为“共生”。据说这种状态大约会存在5个月左右,过了这个阶段,婴儿就可以逐渐把自己和这个世界分离开来。 在共生状态下,一切都好像由自己掌控。最无能的状态被理解为最自由的状态——这是多么可怕、可悲、扭曲的感觉? 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寻求真相,而寻求真相离不开讨论。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与人就留、讨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一下三个讨论原则。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讲道理是需要前提的,最近本的要求就是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比如: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随意做出判断;有了确凿的证据,结论就算令人难以接受也必须接受;错了就要承认并进行改正;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许向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对事不对人 ;谁有道理就听谁的;如果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那就要看谁的理由更站得住脚,谁的结论更实际;如果双方的提案都不好,那么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亦可参见瓦茨拉夫·哈维尔先生制定的《对话守则》。

第二个原则:真是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人或集体。

经常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甚至干脆自己就是真理本身的人大有人在。

第三个原则:真理不变,也不会因任何人而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真理的解释或者理解

4. 正确复述

沟通是“编码-传递-解码”的过程。 作为“接收者”,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就是“你的意思是……吗?”

5. 勤于反思

除了视觉(艾宾浩斯错觉),我们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直觉都并不可靠。 我们需要反思的几个要点。 ### A.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摆脱经验主义的第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的局限”。尽管比例很难确定,但是很多重要的知识都具备这样的属性:了解本身已经基本等同于掌握。“经验存在局限”就是这样的知识。 ### B.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经验不仅需要归纳,更需要通过演绎来论证。在运用已有经营的时候,怎么小心都不过分。“小心驶得万年船”。 ### C.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做记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方法论# #记录# 出错的经验和教训】 我原本以为,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记录习惯,自己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可我最终发现,有些错误是因习性甚至人性本身而生的,所以,即便保持做记录的习惯,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依靠做记录的方法避免了很多次犯同样错误的危险。 ### D.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观察和阅读,是扩充有限的自我经验的最好手段。 ### E. 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 F.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第7章 应用

1. 兴趣

首先,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跑镖的人通常不大喜欢与朋友一块去唱歌;牌技差的人往往不情愿被叫去不缺;不擅长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选择坐在角落…… 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若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其次,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做那件事,也还没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实,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做的事情,转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件事情而对其他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但完成大多数事情,缺失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可同样的,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谓“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时间白白流逝。

2. 方法

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计划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准确地说,是大量时间的投入。 所谓好方法实际是因人而异的。有那么多的人将宝贵的时间虚抛在不停地寻找方法上,是一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预期不停滴寻找“更好地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

3. 痛苦

尽管情绪有很多种,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种——痛苦。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 如果我们真的明白自己所面临的痛苦其实并没有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强烈,我们就很容易——起码是比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 我们不必过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大脑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有助于人类繁衍和心里健康,但是,如果不对这种功能加以控制,我们就会遇到尴尬——“反复重犯以往的错误”的尴尬。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办法。【方法论】 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图画等形式把自己所遭遇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它会提醒我们:这是你曾见遇到过的干干。如果不做这样的记录,那么以往肯定会发生。记录之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些记录回顾一下。 另一个办法是,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映所左右。

4. 比较

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归根结底就四个字“高人一等”。 分辨哪些快乐活着幸福是无须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接着,花时间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须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上。

5. 运气

运气究竟是什么? 首先,运气是确实存在的。 从理性角度出发,我们能体会的所谓的运气,只不过是因小概率时间发生而产生的感受而已。 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记住,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塞内卡:“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有相当数量的人都确实通过“努力”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后代的“出身”。

6. 人脉

所有的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拍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做事要量力而行,虽然很难:第一,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别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证明自己是“好人”…… “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种表现: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两个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的建议: 1.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地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2.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自己的独立赢得尊重。

7. 自卑

每个人都有一个“愿望中的自己”,同时还有一个“感觉中的自己”。(还有一个“真实的自己”。) 整个社会向人们灌输的观念可能是错误的。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感知这个时间的,而“感觉”本身非常不准确,且特别容易受影响,甚至被误导。显而易见,整个社会的观念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的观念的组合,其中必然包含未矫正的、粗糙并扭曲的所谓“真实的感觉”。

美与丑的分别、强与弱的不同、慧与痴的差异,并不依附个人观点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看法而改变。 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状态,要卖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 另外一个比较技术一点的手段是“忘记自己的优点”。 还有一个相当不错的说短:再记得言语中,把“优点”和“缺点”这个两个词替换成“特点”。 最后一个方法是“是当地放纵一下自己”。

拿出一张纸、一支笔,罗列一下吧。在左面罗列你的优点,在右面罗列你的缺点——花上一天时间也不过分,因为我们需要分辨“这个真的是我的优点吗”以及“这个真的是我的缺点吗”。完成这一步后,再试着猜想一下别人是 如何看待我们的优点或者缺点的。我们甚至可以旁敲侧击地去了解一下——我相信,你会和每个人一样,屡屡吃惊,甚至目瞪口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了解“真实的自己”和“感觉中的自己”二者之间的差异,甚至还有“他人 眼中的自己”。在这些了解的基础上,再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缺点当中有没有可能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的?如果有,请想办法克服。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缺点”,适当地在这些方面放纵一下吧,相信我,这种“ 适当的放纵”对我们克服那些“可能会给其他人造成伤害的缺点”有巨大的帮助。

8. 灵感

博学之人不是在“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将其写出来的,他们很可能是为了写出来采取搜索|、积累,并发现了那些令我们惊奇的内容。 素材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确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就可以积累更多原本甚至想象不到的素材。 “鸡尾酒会效应”: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我们拥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在非常嘈杂“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们所需要的“被关注的信息“。

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先花上相当的时间和精 力去锁定一个方向或者目标。确定它现实可行之后,运用心智的力量,在这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比更多再多一点的时间。把时间当作朋友,一路前行。当时间陪伴你足够久的时候,它自会给你的耐心相应的回报。不知其所 以然的人会说,那是“运气”,或者是走了“狗屎运”的人才会有的“天赐灵感”,而我们知道的是,如果那回报真的来了,它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必然。

9. 鼓励

我有一个尽量坚持的原则: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当我们不停地鼓励所有人的时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进入一种他人无法想象的状态,成为一个不需要他人鼓励的人。这一点很重 要。因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费时间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必须获得别人的鼓励才敢于行动的人。可是,我们却能成为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不需要被别人鼓励——这是一种境界。

10. 效率

记住,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出长达几页的任务列表,这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他们 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计划自己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存在一个上限。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另 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 这时候, 黄金分割率 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享受欢乐——你毕竟是一个正常人。反 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工作和学习——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已经基本足够。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专注4小时才能实现的事情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羡慕。比羡慕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 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实际上,我敢打赌,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专注2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能做到。 最初的时候,你可以参考“时间分割法”。 比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 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或者给你的恋人打个电话说点肉麻的话……在休息时间的最后1分钟,重新振作,试着恢复状态,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 我想,通过以上的描述,你就可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因此很容易 就能看到效果,相对来说也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无论这件事情是有趣还是无趣。

11. 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是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第30分钟。在接下来的10到15分钟,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 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表上写着 “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之类的内容。这种强度和节奏,对刚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事: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什么“速成”的方法——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 马上就到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人类的本性。这样的本性促使人们疲于奔命,于是,速食业也间接因此蓬勃发展。这样的本性还使无数 的培训机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与所谓正规教育平行的庞大产业。这样的本性亦使减肥药成为一个庞大的垂直产业——每年全球有上万种新的减肥药上市,无一例外地被证明为无效之后,第二年仍然会有更多的同类商品上市, 且销售情况会比上一年更好……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同样的道理已经有 很多人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切实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任何人一旦醒悟,再看身边忙忙碌碌却又庸庸无为的人, 就会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他们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12. 物极必反

A.绝对不要盲目减少睡眠时间 有的车多,有的车耗油少。 ### B.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时间 ### C.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13. 自我证明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于积累。 复利的力量与神奇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甚至让人感觉聊胜于无,可一旦经 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 相信积累的力量,本质上就是相信复利的力量。不要以为“一年365天,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的收获就是365点。而实际上,如若 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收获最终很可能是P(1+i),其值取决于每天进步的量(i)和起步时的实力(P),这是夏洛克的算法——指数级增长。

常言道“习惯决定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好习惯,养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坏习惯也是收复利的“高利贷”。

举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怕麻烦”就是一种害死人的坏习惯。学习效果差,就是因为“怕麻烦”而造成了疏漏;工作成绩差,也不过是因为“怕麻烦”而偷懒导致。甚至,可以说,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实只不过是在做关键决策时因为“怕麻烦”而产生了失误……综上所述,无论做什么事儿,要是怕麻烦就废了。因为麻烦就是麻烦,它不会因为谁怕它就饶了谁,也不会因为谁不怕它就躲开谁。麻烦无所畏 惧,麻烦化身无数,麻烦无处不在。想要做成事,必须不断解决麻烦。 “怕麻烦”之类的坏习惯与其他好习惯一样,“利息”并不高,甚至很低,只不过它“利滚利”。正因如此,坏习惯会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就好像一个人得了慢性病——仅仅是暂时 看起来没什么事。“并不马上致命”是慢性病的最可怕之处——到本症和综合症一并爆发的时候就没救了。坏习惯的机理跟慢性病一模一样。当最终的恶果来临时,“怕麻烦”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它连本带利要多高有多高,我们根本还不起。

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耐心则是在任何工作、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比如说 ,获得真爱是需要耐心的,因为真爱的定义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不计回报。

如果能够彻底理解积累的重要,相信积累的力量,那么再进一步,就只有一个结论了:越早醒悟越好! 我们要到的尴尬,大多都是自找的。过去犯错误,现在就要承担后果。这就好像黑帮片里的常用台词说的那样:“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为了将来不再面临尴尬,必须改变今天的观念和行为。要相信积累的力量,即便遇到了尴尬,即便感觉“没时间了”,也要学则积累。如果觉得积累已经来不及了,那就接受现实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不可以改表,找到能改变的领域,采取积累的策略,这是唯一的方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过去埋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9,716评论 4 36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558评论 1 29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9,431评论 0 2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127评论 0 20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511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692评论 1 22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915评论 2 3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664评论 0 20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412评论 1 24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616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105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424评论 2 25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98评论 3 23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96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69评论 0 19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748评论 2 27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641评论 2 27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