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两种教育方法的思考

12.24

我是个老师,除了教书育人、传授知识,还经常端详同道们(当然包括所有老师)制造出来的产品,追问为什么中西教育最后导致的产品有巨大的差异。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管是整体(各种国际竞赛和对比测试)还是个体(中小学出来读书的“鹤立鸡群”感),看起来具有巨大“优势”,可是在随后的大学(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迅速地丧失优势到泯然众人,到成人阶段的全线落败。(有人可能又要不同意了,我这里说的教育的评指标不是知识、计算能力甚至人文素养,而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全人教育评价观(去百度一下),这种评价观,本质上重“灵性”胜过“物质性”,具体来说,指人的内在本质的提升,如头脑、情感、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体恤心、好奇心、尊重感、与实现自我的期望。这需要另开一篇,还是回归主题。)
当仔细思考中西两种文化或者教育方法分道扬镳的时候,必然地会回溯到同处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和孔子身上,两种教育方法在那个时候就分野了,而且由于二者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在“教与学”中巨大的传承惯性,这种分野浸润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只要到教育活动中去看看,差别历历在目。
苏格拉底是追问——永无终止的追问,孔子则是提供结论却没有思辨的过程。前者激发学生,后者固化学生。苏格拉底只是学生们通向更高思维历程的“助产士”,其身后有柏拉图,继而有亚里士多德青出于蓝,而孔子的后学们却永远都活在“至圣”的笼罩之下。
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中国的教育传统的差别,其实早在柏拉图《对话录》的苏格拉底与《论语》里的孔子那里就奠定了基调。要理解中西文化人的差别,《对话录》与《论语》就是最好的入门钥匙。
没有听说苏格拉底读过什么经典名著,但学生一旦沾上了他,就不得不在他的不断追问下开始思考,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之类的定义开始,不得不开动脑筋共同追索问题的根源,环环相扣,永无终止。这种对话方式也促使后人对前人思索的问题跃跃欲试,对前人未尽的思索代代相传,不断深入、递进、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经验和智慧都得到创造性的激发,每个人也都获得思考和言说的权利,每个人思考和创造的成果都积累下来。
而在《论语》里,更多的是孔子以布道的形式宣告某种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以终审法官的口吻来公布某个结论,而没有呈现思辨的过程,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留给后人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只是留下了可供后人反复背诵的格言警句。“三人行,必有吾师”,为什么是三人不是两人?为什么必有吾师?一定有吾师吗?这些都不是问题,学生问老师这个,就是欠揍找打嘛。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这种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不被理解吸纳的碎片化知识,会妨碍正常思考。少年时的见解总是不同于成年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被知识过多填充。思维能力、思考方法,想像力与创造力是在记忆不是太多的地方才能够闪现。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而不是为了记住而记住。爱因斯坦说的真好:“只有将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完全忘记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甚至现代学校教育中,我们总是害怕不能抓住一些“实在”的东西,总感觉如果学生没有记住与背诵一些什么东西,不能流利计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那么教育就是空白的。在古代的时候几乎只有一种教育方式——捧来“四书”“五经”让学生不加理解地反复背诵,甚至要求倒背如流。现在虽然学习内容极大地扩展,这种思维习惯和传统依然强大,仿佛只有这样,教育才算是有了成效,家长才放心。
殊不知背诵与记忆虽然容易检验出“成果”,但是却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其他兴趣与爱好,更容易使他们的好奇天性、思考能力与想像力遭到破坏。现在仍有人哄抬诵经、国学、背诵、记忆这一套,我一直大声疾呼,那些有害有毒啊!这些人似乎抱定了这样的宗旨:尽快用东西(他认为有用的结论性的东西)将孩子的大脑填满,不给孩子有片刻喘息的机会。其实啊,真正的思想智慧常常不是有形的结果,而是无形的过程;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不是文字上面的那部分,而且是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些灵动的思绪。
至今我们仍然未能超越孔子留下的教育方式,从崇拜孔孟、背诵经句、复兴国学,再到崇拜现实中的各种各色的所谓的“教育名人”,把学习当成背诵与记忆,把探索当成简单模仿,把反思与批判看成是“骂人”“吵架”的不和谐之音,把想象看成胡思乱想,把创造看成是调皮捣蛋。我们读书似乎纯粹只是为考试,为了表演,为了在人前展示,为了得到可供呈现的即时效应。
苏格拉底还在世的时候,他的学生柏拉图已经表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并且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几千年的正统教育往往只培养出“立地书橱”(自然科学在古代是不入流的,不算读书人),为前人留下的文字作注疏,既不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不注重在追索问题中获得超越,仅有的一点不甘心,也往往必须打着“复古”的旗号,以向古人看齐为准则。就算今天引以自豪的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等的几大发明,也都与正统教育无关。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这种教育并未为个体蓬勃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和理性建构能力留下发展的空间。
前些年刚开始讲授《地铁与轻轨工程》时,12次课24学时要讲厚厚一本书,好多内容和知识点要讲啊,慌张!后来干脆,有些知识不讲了,只要布置了预习复习,学生自己也能看懂(这个自己去看的过程比知识更重要,因为能力具有迁移性),在1-2次课的总体宏观介绍之后,要求周末抽空去广州地铁(或者深圳地铁)几条主要的不同线路去跑、去看、去观察、去思考,写出报告哪些看懂了、哪些没看懂,然后根据提问再回头来讲设计原理、计算方法、施工工艺,最后依葫芦画个瓢,效果很好,一点也不慌张嘛!
年轻人的才能被扼杀,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在当今更令人痛心疾首。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清问题的症结,也看到了后果的严重性,但巨大的惯性依然无法突出重围。在中小学阶段靠死记硬背、生吞活剥、机械训练、拼命刷题取得的优势,就像5000米长跑在前100米冲刺取得的优势一样,是有害的。
不能光怪罪体制的因素,我们每个做老师的都有责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62,475评论 4 37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8,744评论 2 30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12,101评论 0 25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4,732评论 0 22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3,141评论 3 29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1,049评论 1 22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2,188评论 2 3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65评论 0 21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716评论 1 25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867评论 2 2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341评论 1 26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663评论 3 2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376评论 3 24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20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990评论 0 20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6,179评论 2 28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979评论 2 279